第四節 遠離偏激,完善自我(1 / 2)

隨著人們心理健康知識的增加和心理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偏激心理就是其中之一。偏激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這種心理多存在於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

引起偏激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一個性格上偏激的人,往往不能正確別人,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有什麼了不起;看到別人有些地方不如自己,又會來一番冷嘲熱諷,通過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下麵我們就來看一看造成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一,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育不平衡。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開始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於他們思維發展水平的局限,加之他們的新陳代謝旺盛,內分泌功能迅速發展,大腦皮層的興奮程度常常迅速地增強或減弱,情緒容易波動不安,出現偏激認識和衝動行為。再者,在身體發育的時候,他們容易驚慌、恐懼、不知所措,尤其是第二特征的出現,讓孩子們自己覺得身體已經是個大人,可是心態還停留在孩子的層次,對問題考慮得不周到、不深刻,語言表達不夠完整,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感覺,所以,那個時候孩子的反應是急風暴雨似的,容易惹禍,愛做比較偏激的事情。

第二,知識貧乏,見識不足。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都是偏激心理產生的根源。

第三,受父母不好的行為習慣影響。比如,有一個孩子的父親在一次競崗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落選,回去後難免發一些偏激的感慨“這什麼世道啊,XX哪點比我強,隻不過占著他老子是XX”。說者無心,聽著有意,孩子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裏卻記住了,如果以後與某人發生矛盾可能就會說出一些偏激的話來。

青少年的修煉

小明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但是父母和姐姐們都非常疼愛他,當他是寶,什麼事情都依著他。由於家庭的貧困,父母讓他的姐姐休了學,外出打工掙錢,供他上學。而他確實非常爭氣,學習很好。每次姐姐外出回家,都會給帶好多東西,有的是給父母的,有的是給他的。但不管是父母的,還是他的,他都要先拿到自己的房間放上一段時間,能用的,他盡量用,不能用的放幾天再還給父母,或者幹脆毀掉。為此,姐姐常常說他,而他的父母卻表示沒事,隻要他好好學習,有出息就行了。而他仗著父母的寵愛,不把姐姐的話聽在心裏。有次,她的姐姐幫父母買了一些補品,而他非要吃,姐姐終於又忍不住說了他,而他竟然說:“你管得著嗎,你以為你是誰啊,敢管我,你不就是掙了點錢嗎,有什麼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