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以和為貴(1 / 1)

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縱覽古今中外,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是襟懷坦蕩,度量恢宏,抱著“以和為貴”的處事態度。而度量狹小者,不僅於他人沒有好處,就是於自己也是沒好處的。以和為貴,寬容一點,生活會更快樂。

以和為貴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它既是人倫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們的喜怒哀樂應保持適當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情欲失和,行為偏激,背離人道。這些內容都是貴“和”思想的集中體現。生活的和睦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離不開朋友、上下級、人己關係的道義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們都能以和為貴,那麼在與人交往時,人人都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別人。

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隻要我們能寬容忍讓,就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有助於與人和睦相處,才能更好地與別人相處。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人無完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寬容合作的基礎;互相諒解,互相寬容,追求和諧是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得到真正友誼的前提。同時,以和為貴是人際交往關係的準則。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化殿大學士兼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人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待郎,葉府老家的人很神氣,修院牆要張家退讓三尺。張老夫人寫書信給張英,張英見信後回複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令家丁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為通誼之家。由此可見,也隻有度量寬宏、以和為貴的人,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老禪師是一個能容人之人,主張的就是以和為貴。寬容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教育,它昭示著教育者的大度與力量。

在日本一些著名企業的企業文化中,“人和為貴”體現得十分鮮明。例如,鬆下電器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之歌和價值準則的企業。鬆下認識到,員工在企業中工作一生,必須能塑造他的個性。在他看來,工作至少占有人一生一半的醒著時間,無視其重要性是不可思議的。因而,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幫助員工樹立“人和為貴”和其他有關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做員工個性的培育和發展者,從而把公司、社會和個人合在一起。鬆下公司員工的信條是:隻有通過公司每個成員的協力和從事合作才能實現進步和發展。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交往、有接觸,就難免有碰撞、有摩擦,而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和摩擦,需要我們用寬闊的胸懷去容納他,懂得以和為貴,與人相處和諧,就會提高自己駕馭生活的能力,掃除生活中的煩惱,享受生活樂趣,從而讓你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的關係建立的更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