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好口才並不是天生的(3 / 3)

除此之外,我們在與人交際、交流的時候,有時候還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比如你正在演講時卻有人起哄,正在交談時卻遭人搶白,你的辯詞受到人們的反對,這一切一切都需要有從容鎮定的應變力。因此為了使你在窘境中得到解脫,為了練就一副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答如流的口才,為了在社交場合免受尷尬之苦,為了你臨危不亂,從現在就開始,努力的培養應變能力吧。

(5)一定的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對演講者、談話者、論辯者來說,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演講辭、論辯詞包括談話的一些內容都是需要記憶的,通過記憶把演講、論辯的內容儲存在大腦中,登台演講或進行交談、淪辯時,才能張口即來,滔滔不絕。但是,假如你記憶力不夠強,一到台上,就緊張就會丟三落四,甚至張口結舌。

另外,我們在積累知識時也需要具有較強的記憶力,不然,打開書一清二楚,合上書又忘的一幹二淨,這是不行的。

你要清楚,培養記憶力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我們這個年齡正好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所以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培養和加強自己的記憶力。記憶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自己從學習中尋找、總結一些記憶規律,供自己使用。而且,我們也可以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方法,比如形象記憶法、數字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總而言之,我們也隻有過目成誦,才可能出口成章。

(6)持之以恒的毅力

看了上麵幾點,有的朋友可能要這樣說:“練口才還這麼難呀!咱也不具備這些素質,口才也練不成了,不用白費勁了!”如果你要這樣說,那你就錯了!以上我們談的幾種練口才的必備素質,是必備的,但並不是天生的,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的苦學、苦練得來的。有一句名言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西方也有一句格言為:“詩人是先天的,演說家是後天的。”確實,要練就一副懸河之口,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希臘有一位卓越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發音不清、說話氣短、愛聳雙肩的毛病。最初他的演講很不成功,以致被觀眾哄下了講台。但德摩斯梯尼沒有因失敗、嘲笑、打擊而氣餒。他一方麵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一方麵他又刻苦練習。為了練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誦,迎著呼嘯的大風講話;為了克服氣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麵攀登,一麵不停地吟詩;為了克服聳肩,每次練習口才時他都在自己的雙肩上方掛兩柄劍,劍尖正對雙肩,迫使自己隨時注意改掉聳肩的不良習慣。他還在家中安裝了一麵大鏡子,經常對著鏡子練演講,以克服自己在演講中的一些毛病。就這樣,經過苦練,德摩斯梯尼終於成了舉世聞名的大演講家。這也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啟示“寶劍鋒自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朋友們,我想你一定沒有德摩斯梯尼這麼多的苦惱,因此,隻要你持之以恒地勤奮學習,刻苦練習,那麼你就一定會成功,口才家、雄辯家的桂冠就一定能戴在你的頭上。

(7)訓練說話能力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缺乏語言訓練與受過良好語言訓練,具有天壤之別的關係。麵對同一件事,沒受過語言訓練者的表述,有可能是語無倫次的、雜亂無章的,即使說上一大堆話,也隻會是廢話一堆,若是受過良好語言訓練的人,他可能隻須很少的語句,就會十分簡練、完整且合乎邏輯地抓住主要情節和情節之間的關係,將事件表述出來。兩者之間,差別之大,不由得不引起我們對口才訓練的重視。

不過不忙,在著手訓練自己的講話能力之前,你不妨先對自己先做個摸底。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下麵有這樣幾個提議:

1.你是不是見了別人,覺得無話可說?或隻對一部分人才有話說?

2.你是不是很難找到一個使說、聽雙方都很有興趣的話題?

3.你能否將自己所談的意思,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以滿足不同場合、不同對象的需要?在遇到別人的反駁時,是否一再重複說過的老話?

4.你能否調動別人與你談話的興趣?

5.你是否能使談話順利而不致中斷?又不會被人認為“固執”?

6.改變話題的時候,你是否做到自然、巧妙?

7.你能否根據對方的態度,及時調整自己的態度?

8.說話時,口齒是否清晰,聲音是否悅耳?

9.很清楚的知道在何處結束自己的談話?

除此之外,必要的訓練還包括諸如概括力、條理化、用語準確生動等基本內容。而且,你完全有必要根據上述要求來檢審一下你自己,看看你具備些什麼,又缺乏些什麼?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總而言之,你要自己給自己的講話能力作個診斷,找出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當你發現自己在口述方麵有哪些欠缺之後,你不妨先從你身邊口才好的人學起。說話時要:

1.要善於聆聽,準確捕捉交談幾方的反應和敏捷地做出相應的對策,力爭主動權,使整個談話充滿活力。

2.敘述自己的話時要有實在的內容、清晰的觀點、嚴密的邏輯、中肯的分析;意思要集中連貫,語脈流暢;用詞要妥帖,句式要有變化。

3.要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在限定的時間裏,可以簡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

4.要有吸引人的氣度,包括有飽滿的情緒,誠懇的態度,熱情的氣氛和幽默的語調。

說話要學會適當地動用語句,而且是先從心中的醞釀開始的。當然,除思想觀點正確、思維嚴密有序外,首先要正確理解語句的含義。不過,有時你本身所使用的語句是正確的,也可能會造成誤解。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一是你出現“口誤”。可能由於環境的幹擾、精力的分散,會造成這樣想那樣說的情況。第二是傾聽的一方由於理解上出了問題,沒能正確領會你的含義,所以出現語言誤會。

在生活中,當出現上述情況的時候,請不要在咬文嚼字上兜圈,說者和聽者都要抱著寬容的態度,重新再交流一次,遇到重要問題,聽者還應把說者的話重複一遍,以檢驗是否有錯誤的理解。就語句的準確來說,不能單從語法的意義去理解。說話是離不開環境和對象的,如何使語句恰如其分地表現此時此刻你的思想,往往有更高的要求。

說話要說的準確,這其中還包括要說的得體。比如有些人愛加重語氣,每次說的都“真話”、“非常重要”的消息、“最動聽的故事”,等等,常用“最”、“極”、“非常”、“無限”之類的字眼,顯得非常平庸,到真的有值得稱“最”的時候,就無法表示了。所以,說話者不僅要考慮主觀方麵的要求,還要兼顧到客觀方麵的要求,因為隻有兩者統一了,才可能使表達的效果更好。

怎樣選擇話題

我們大家通常都會誤解,總是以為隻有那些不平凡的事才值得談。所以,朋友見了麵想開口的時候,就會在腦子裏苦苦思索,企圖找一些怪誕的奇聞、驚心的事件或者刺激性的新聞當話題。

不過,你要知道,這種話題畢竟是很少的。事實上,人們除了愛聽一些奇聞軼事外,更大量的是愛聽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普通話題。

另外,還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必須談一些深奧的、能顯示學問的話題,以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尊敬。不過這類問題,那怕準備充分,可能也很難找到知己。

所以,在話題的選擇上,大可不必作繭自縛。在這方麵,國外許多保險公司業務員的做法和經驗有許多值得借鑒。他們在開展工作時,有一個必須遵奉的準則:若想與顧客交易,先要學會麵對任何人都能開口說話的膽量和本事。美國俄亥俄州一家紐約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安德魯斯說:“從事我們這一行工作,每一個人都想和別人取得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但是有些人彼此麵對麵,卻不知道如何尋找話題。事實上,隻要你有心與別人接觸,話題實在多得唾手可得。”不錯,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身邊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物都是很好的話題。可是,有一些話題你卻必須小心避免;

1.不要對你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內行;

2.不要向陌生人誇耀你的成績,諸如個人成就,富有程度等;

3.不要在公共場合去議論朋友的失敗、缺陷和隱私;

4.不要談容易引起爭執的話題;

5.不要到處訴苦和發牢騷。

開場白的選擇

開頭第一句往往會讓人為難,但是,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你說得不好,可能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從而打消了與你繼續交談的興致。

其實,隻要你注意一下,還是可以有一個很棒的開端,以下幾種開頭方法可供你參考:

1.說些幽默、有趣的事情,使對方心情放鬆。

2.引起對方的好奇心。

3.先扼要提出問題的要點。

4.先把一些非凡事件的結果說出來,使聽者想知道這件事的經過情形,從而引起聽者的好奇心。

5.先提出一個問題,請對方幫助你共同思考,在取得共同認識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發揮你的話題。

6.說一些與聽者切膚相關的話。

不要用重複的字眼

說話時應在話未說出口時,先在腦海裏打好一個腹稿,然後再根據這個腹稿敘述出來以免表達不流暢。

有一點很重要,在說話的時候,字句注意不要經常疊用。比如“為什麼”一語,用一次就夠了,有些人卻偏愛說:“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答應別人某件事時,最多說兩個“好”,如說成“好好好好好好”,那就不精煉了。在語言中,疊句的使用是為了引人注意,起一種強調的作用,因此,不是非常必要,這種語句還是少說為好。

也有些人,因為詞彙貧乏,以致把本來可以豐富的表述,簡單化了。比如某些人喜歡用“偉大”這個詞,於是,他的話中什麼都“偉大”起來。“你太偉大了”,“這出戲真是偉大”,“我見到一個偉大的場麵”,“吃了一頓偉大的午餐”等等。可是,某些字眼不分場合的重複使用,會使你的表述顯得呆板、拖遝,而明智的做法是,應該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來進行變化。

可能還會有一些近乎口頭禪似的字眼,也是不宜多用或重疊使用的。比如:“那個……那個……”、“基本上……”“反正”“就是說……”這類沒有意義的口頭禪是思維出現障礙時用來填空的,目的是引出後麵的話。還有一些與口頭禪類似的,諸如“自然啦”、“當然啦”、“坦白地說”、“老實說”、“你明白了嗎”、“你說是不是”這一類不必要的話,都會造成語句蕪雜的現象。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別說‘我想’,而說‘你想呢?’”他提醒人們千萬不要在表述中“我”字當頭。因為在語言中突出“我”的人,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自高自大的感覺。“我認為”、“我需要”、“我……”都使人認為你是“自我中心”,從而對你產生疏遠感。

不要用鼻音說話

如果你用鼻音說話,有時會具有破壞性的效果。特別是初次與人交談時,往往會給人一種無精打采的厭煩之感。

想要糾正鼻音必須努力減低心理緊張,放鬆你的下顎、舌頭,張開喉嚨,使聲音可以由此散發,而不是從鼻孔中遁出。

不要用尖音說話

在生活中,尖音總是給人不愉快的感覺。那是因為尖音刺耳,使人神經緊張,容易破壞談話的氣氛。

說到尖音的消除,這當然也離不開心理因素,所以也要做到心平氣和。除此之外,平時還應注意多作放鬆喉嚨的訓練。下麵就提供一些方法供你訓練時參考:

1.輕閉雙目,合上嘴唇;

2.放鬆下巴,嘴唇仍閉著;

3.打一個懶洋洋的大嗬欠;

4.張大嘴巴及至喉嚨深處,感受到肌肉的伸張,張開喉嚨。

盡量避免使用關聯詞語

說到“因為”、“所以”,在作文時應用得是很多的,特別在敘述前因後果時,似乎非用這兩上連接詞不可。但是,在這裏我們倒要奉勸各位,你在談話中應少用這兩個詞句,特別是在說理的時候,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把事情弄砸。比方說你遲到了,站在上司麵前解釋:“因為公共汽車拋描,所以我遲到了!”聽起來好像是小學生在向老師報告遲到的原因,不然就像個死不認錯的人在為自己作辯解,有理直氣壯之嫌。如果你麵帶一點笑容用不大不小的聲音說:“……公共汽車拋錨了……”就顯得很婉轉,也恰當地表現出你的歉意。這裏最重要的,是不要說“遲到”兩個字,不然就等於是在宣判自己的罪名,這會令上司覺得你是罪不可赦。此種說話的方式就稱之為“曖昧的說法”,它最適合用於初次見麵這種微妙的交際場合中。

在語言中,“因為”、“所以”是用於說理的連接詞,隻能用於理論性的交談上。假如一般的會談中常用這種詞句,會抹煞掉原來的主題,使彼此的立場變得尖銳,和諧的氣氛因而蕩然無存。彼此都用心於理論,假如順利的話,可能也能得到一致的理論,但如果不順利,不但無法達到原來的目的,也有造成反效果的可能。

所以,在初見麵的場合上,最好是少用“因為”、“所以”這一類不婉轉的詞句,避免引起對方的反感和警戒心,因此,兩方麵都要注意“曖昧說法”的利用。

三種能力的培養

會說話必須有良好的口才,口才可以說是人的各種綜合智能的具體運用的結果。所以,必須著重培養三種與口才息息相關的能力。這三種能力,是指智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