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對華南師大附中圖書館的選修課《“微言堂”讀書社》課程開發作些介紹。
1、《“微言堂”讀書社》課程開發的背景華南師大附中是一所有50多年曆史和優良傳統的省重點中學,有學生2000多人,教職工158人。多年來,學校本著“以完整的現代教育塑造高素質的現代人”的培養目標,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有特長,堅持不懈地進行課程改革,積累了許多極為寶貴的經驗。1993年便開展了探究性、研究性學法與教法改革,1999年實行“周六少年宮式”的選修課改革試驗,2003年逐漸形成了較為成型的校本課程選修製度,選修合格記學分。
《“微言堂”讀書社》作為社會科學類選修課,被編排進課程表,供高中學生選修,每周2課時,選修合格記2學分。《“微言堂”讀書社》課程並不是追求新知識的學習,而是通過某一主題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進入文本,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聯係身邊的人、事、物進行批判性反思。2.、開發《“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要素與方案(1)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的靈魂,也是課程評價的基礎和標準。該校製定《“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目標時考慮了以下幾個問題:《“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性質;學生的閱讀能力、知識水平等實際情況;學校圖書館文獻保障體係。《“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識與能力。根據這種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華南師大附中將《“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目標確定如下:①學生能夠主動地對文本的陳述進行反思和質疑。②在批判性的問題探討中,學生能夠不斷地對自己的認知策略及閱讀活動進行反思,形成並發展自己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③幫助學生端正閱讀動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④逐步形成一種批判性反思的意向、興趣和習慣。(2)確定《“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內容課程內容源自:本校圖書館自編教材《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國內有關報刊雜誌、書籍、音像資料、網絡資源;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涉及學生普遍關注的文學、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主要分為10個主題。下麵列出其中的3個主題進行說明:①流金歲月——童年與讀書文本:從《北大學者談讀書》《課外名篇》等館藏文獻及網上資源中精選文本討論:通過對童年讀書生活的回憶閱讀興趣的萌芽、啟蒙教育的開端,反思當下的讀書生活,探求閱讀的積極意義,審視當今兒童的啟蒙教育狀況。②探求文化的空間——名著與大眾文化文本:選自《在北大聽講座》《未來的生存空間》等館藏文獻和相關網上文章討論:從思想深度、文化意義、美學角度等方麵比較名著與大眾文化對人的成長的不同影響,探求名著的意義和價值,以及社會文化空間的合理建構。③愛與和平——讀影片《甘地》文本:影片《甘地》剪輯片段、從《一個平民的政治主張》《東方》(雜誌)等館藏文獻及“世紀中國”“靈地的守望”等網站中精選文本討論:了解甘地領導的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結合美伊戰爭及曆史上一些重大戰爭進行思考,認清戰爭背後蘊含的價值標準,明確維護和平的重要性;通過理解甘地的“非暴力抵抗”思想的深厚內涵,把握人道主義精神的實質。(3)《“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實施《“微言堂”讀書社》課程的實施遵守以下原則:①主體性原則。學生不單是知識的學習者、接受者,也是積極的認知者。所以華師附中倡導在教學中應由學生自覺參與,鼓勵學生對課程目標與要求提出建議,並參與閱讀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主動探討自己已有閱讀經曆、人生體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②融合性原則。該課程輔導教師認為,各領域的知識在課程目標下,要形成一種合理的知識融合,所以他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跨學科、跨文化的討論比較,使學生個體的認識發展在經過熱烈討論、衝撞、比較、思考後,能克服自己思維意識和經驗的局限性,從而獲得批判性反思的能力與習慣。③過程性原則。《“微言堂”讀書社》課程注重過程性與開放性。它的教學目標不單是追求一個結果,而是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反思以及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課上與課下的討論中都盡可能充分地給學生展示自己想法與看法的時間和空間,提倡相互尊重,善於接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聯係實際,主動查閱文獻資料來獲取和積累經驗,充實自己的觀點,提高討論稿的質量。④簡明性原則。在教學內容與過程的組織設計中,《“微言堂”讀書社》課程力求達到清晰和簡明,不讓閱讀方法、圖書館知識的講解以及具體內容的交代占用大量的時間,而是突出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多分析、多討論作品主題,並且要求分析思路簡明、討論主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