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前幾天,李金慧突然打電話來,要我為她的博士論文出版作序。我有些納悶,博士畢業都三年了,怎麼才想起來要發表出版呢?直到看完她修改後的論文稿,我的疑惑才得以解開,原來她在原有的博士論文基礎上又做了不少的修改,加上了一些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跟李金慧的師生情緣很長久了。早在1994年,她就報考了當時還是北京廣播學院外語係的研究生,成為我的一名學生。在校期間,她努力鑽研,廣泛閱讀,並積極參加了多個新聞單位的實習,掌握了較為紮實的新聞理論和實踐知識,得以成功地走上《北京周報》社國際部的新聞崗位。2004年,她又再度報考已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的博士研究生,攻讀國際新聞,再次成為我的學生。這次她的目標很明確,從實踐走向理論,並用理論檢驗自己以前的實踐,再次全麵地提升自己。

在博士論文開題時,李金慧對兩個領域感興趣,一個是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新聞的報道策略,一個是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考慮到她在離開《北京周報》後曾在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簡稱中國網)工作的經曆,我建議她還是定在網絡中的國際新聞報道,而全球化的背景其實也可以融入這一選題裏。但我依然擔心,這個題目太過龐大,要講清楚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建議將題目進一步縮小,還研究這個領域,但要選定一個角度。經過進一步的思考,最後她定位在從“人”本身來研究中國網絡中的國際新聞報道,這也是與整個時代“以人為本”的理念相一致的。

隨著新技術革命和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國際新聞的研究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在國際新聞的傳播體製方麵,出現了全球性與國家性的並存,但國家的主體性作用還在加強。其次,國際新聞的傳播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國際新聞開始由“宣傳型”向“新聞傳播型”發展,新的傳播手段使新聞性中的迅即性、直觀性、真實性特征得到了凸顯。第三,國際新聞傳播越來越多地依靠科技,表現出組織、管理和技術性越來越強的特征。該著作定位在中國網絡中的國際新聞報道,充分體現了這三個方麵的轉變:在強調國家的主體性作用時,還強調了個人的主動性;在探討國際新聞傳播的迅即性和真實性時,又指出了新的傳播手段所帶來的多樣性;在依靠網絡這個最新科技進行國際新聞傳播時,又指出了它所帶來的挑戰。

網絡自1969年建立,並經過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飛速發展,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除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外,網絡傳播相對成本低、時效快、覆蓋麵廣,所以為我國的國際新聞報道提供了新的機遇。由於網絡的自由性和開放性,許多新聞事件或新聞內容已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國家,而是自然地進行跨國界的流動,人們在更容易地獲取國際新聞的同時,變得更加擔心“信息帝國主義”、信息流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然而,由於受舊的傳播思維和模式的影響,我們還沒有很好地發揮這塊新的思想輿論和國際輿論鬥爭陣地的作用。網絡中的國際新聞報道並沒有如人們期待中的那樣多樣多元,而是依然受到政治因素、專家權威以及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來說缺乏生活化的氣息。另外,中國在國際傳播的舞台上並沒有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地位。這些問題作者都進行了論證。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融合了多種學科的內容和方法,而最宏觀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的觀點和曆史的觀點,尤其是馬克思關於人的發展的觀點,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始終堅持體現對人的尊重和人的主體性的弘揚。無論是對國際新聞還是網絡新聞的研究,目前都尚未形成自己獨有的理論,但傳播學、新聞學、國際關係學、哲學以及其他一些社會科學都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相關的理論指導。由於無論何種媒介,在對外傳播時,都可能出現新聞被誤讀的現象,所以作者較多地運用了解釋學的概念來分析這種現象,並提出了具體的防止新聞被誤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