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網絡傳播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傳播現象,它是複雜的社會係統運動的一種集中體現,無論是傳播者、受眾還是傳播內容,每一種傳播的要素都反映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作者運用了綜合性的視角來研究網絡,如關於網絡中國際新聞形態的分析就是一個較新穎的話題。在對國際新聞報道形式進行分析時,作者首先列舉了包括消息、通訊、分析和評論等類的國際新聞報道,但並不是老生常談,而是為了說明網絡國際新聞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國際新聞報道方式的延續,網絡新媒介的誕生並沒有否定舊媒介。同時,作者花費較大的篇幅對web2.0時代的國際新聞傳播進行了分析,包括博客、播客和維客所傳播的國際新聞,這是網絡媒介上的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隨著2009年以來微博的逐漸流行,作者又及時地增加了微博報道的國際新聞,它具備很多以往形式所不具備的優勢,不僅給國際新聞報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而且為我們迎接公民新聞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該著作還較為突出了國際新聞報道中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媒介產生之初主要是為了人們交流和溝通的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它又成為人們自由表達思想的場所。自由應當是媒介的一個重要品性,然而由於傳統媒介的易於被操縱的特征,這種自由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但網絡賦予了人以充分的自由,而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近些年來,許多新聞學研究者致力於推翻“新聞無學”的提法,並從多種角度對新聞學理論加以梳理、提升,然而必須承認,新聞學仍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它跟實踐密切相關。研究中國網絡中的國際新聞報道其實是研究了網絡時代中國特色的國際新聞報道手法和策略,它將豐富世界進行國際新聞報道的實踐,而反過來又可以進一步指導國際新聞報道的實踐,這也是為什麼這部著作引用了大量案例的原因。
雖然作者選擇了從“人”的角度來解析中國網絡中的國際新聞報道,但整部著作依然顯得過於宏大,因為中國的網絡發展日新月異,而且中央級、地方級、個人網站在對待國際新聞的態度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要總結出它們共同的規律是非常難的;而若要從細節的角度來闡釋這一問題,則又顯得力度不夠。這也正是這篇論文的問題所在。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網絡將整個世界變成“地球村”時,國際新聞傳播麵臨更大的挑戰,競爭也更加激烈。一個良好的國際新聞報道新秩序必然是不同聲音的交彙,而隨著網絡媒介的崛起,中國在國際新聞的報道中必將更加客觀全麵地表達自己的聲音,這種聲音將成為反對國際新聞報道中霸權現象的一支主要力量,使得國際社會更加和諧,也更有利於謀求一個合理公正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同時,文中的一些觀點、看法也尚需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但作者的探索勇氣和批評精神仍值得稱讚。我希望她能夠繼續在網絡國際新聞報道領域裏有新的發現和新的突破,為我國的國際新聞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蔡幗芬
201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