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緒論(1)(1 / 3)

自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最初的四個電腦節點開始運行阿帕網(ARPANet,被認為是國際互聯網或因特網的前身)起,網絡已經曆了四十多年的發展曆程。雖然誕生時服務於軍用目的,後來又成為學術和軍事機構的研究者之間分享彼此原始數據的手段,但在其後的日子裏,互聯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到如今已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傳播信息成為互聯網最重要的一項功能。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的講話中說:“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介——互聯網,以加強新聞傳播工作。”從此,“第四媒介”也有很多人將其稱為“第四媒體”,實際上,“媒介”與“媒體”經常出現混用的情況,本書對此進行如下區分:“媒介(medium)一詞來自拉丁文‘medius’,為中介、中間的意思,是指可立於中間或中介的某種事物。媒介存在於一切事物及其相互作用的運動中。傳播媒介,即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承載、傳遞、獲取信息的物理形式或物理工具。人類社會建立在人們利用符號進行互動的基礎上,作為承載與交流人類思想的特殊工具係統的傳播媒介,不僅反映了人類活動的現狀和水平,而且決定和影響著人類活動的能力和範圍。而‘媒體’在英文中對應表述的是‘media organization’或‘news organization’,指的是體製化的傳播媒介組織。因此,網絡媒介是指互聯網絡這一承載、傳遞、獲取信息的信息係統,而網絡媒體則是以網站形式出現的有一定專業性質的信息傳播機構。”的概念開始使用。在這種新技術條件下,國際新聞的報道方式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呈現出新的規律。

一、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被正式確立為一種媒介之後,基於該媒介的網絡新聞業開始蓬勃發展,目前,網絡正在超越傳統的媒介而成為最重要的新聞來源。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郭良2007年12月25日發表的“互聯網在中國城市的使用狀況及其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雖然總的來看,所有被訪對象中看電視的人達到87.3%,而網民則隻有66%,但是,如果考察媒介使用時間則可以看出,網民平均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達到了5個半小時,而看電視的人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則不到3個小時。並且,網絡已經超過電視、報紙、雜誌等傳統媒介,被認為是獲得信息和娛樂的最重要的媒介(僅次於麵對麵交往)。網民上網後,使用傳統媒介的時間相對地減少,而減少最多的就是看電視的時間。

除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外,網絡傳播相對成本低、時效快、覆蓋麵廣,所以為我國的國際新聞報道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由於受舊的傳播思維和模式的影響,我們還沒有很好地發揮這塊新的思想輿論和國際輿論鬥爭陣地的作用。

同時,國際新聞一直是新聞傳播領域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麵,因為國際新聞報道的內容——國際重大事件、突發事件、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等——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加上網絡這種比以往任何一種傳播工具都快的媒介的傳播,使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件都好像被搬到了家門口。那麼,網絡在傳播國際新聞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新的手段?網絡國際新聞的傳播與傳統國際新聞的傳播相比有什麼新的特點?網絡國際新聞的報道主體需要對哪些思維模式進行轉換?中國網絡媒介國際新聞報道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這些構成了本書研究的出發點。通過對中國網絡媒介中國際新聞報道新形態的分析,筆者試圖找到網絡媒介對中國國際新聞報道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分析網絡媒介中中國國際新聞報道不同於以往的特色,以及報道主體思維模式的轉變,筆者試圖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國際新聞報道的合理化路徑。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網絡將整個世界變成“地球村”時,國際新聞傳播麵臨更大的挑戰,競爭也更加激烈。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使中國的網絡媒介抓住機遇,及時而準確地報道重大事件,負責而全麵地樹立自己的正麵形象。一個良好的國際新聞報道新秩序必然是不同聲音的交彙,而隨著網絡媒介的崛起,中國在國際新聞的報道中更加客觀全麵地表達了自己的聲音,這種聲音將成為反對國際新聞報道中霸權現象的一支主要力量,這將對於促進世界和諧,謀求一個合理公正的國際經濟政治和傳播新秩序起到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