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對“網絡國際新聞”進行檢索,在中國知網的所有時間段內僅獲得一篇文章,即《我們的注意力流向地球的何方?——我國網絡國際新聞地域分布實證研究》,刊登在《新聞界》2005年第5期上,主要探討了注意力的國際分布,通過國際新聞分布狀況所描述的網絡現實,既反映了媒體注意力的分布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眾和社會注意力分布情況,所以實際上是對注意力資源的一種研究。相比之下,國外對網絡上國際新聞的研究就更多一些,筆者在SAGE Journals Online上同樣對所有時段的期刊進行了搜索,同樣使用了多個詞組組合,包括“online+international news”,“online+global news”,“web+international news”,“web+global news”,“internet+international news”,“internet+global news”,而這些組合之間是“或者”(or)關係,同樣截止到2010年12月,共得到711個結果,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之間的結果就有612個,占總數的86%。但有些文章明顯是隻針對國際新聞的研究,而與網絡關係不大。與“網絡”和“國際新聞”高度相關的文章主要有《編織網絡:互聯網對國際新聞報道與國際關係的影響》(Weaving the Web:The Internet’s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指出由於網絡的凝聚力量,公眾、新聞媒介與政策製定者之間的三角關係得到加強,在美國,網絡對長期被忽視的國際新聞報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政府由於使用網絡獲取和發布信息也受到了影響,而公眾開始可以自己搜集信息,不必再等待新聞機構的滲透。《國際新聞一個新的勇敢的世界?美國網站外國新聞報道決定因素初探》(A Brave New World for International News?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Coverage of Foreign News on US Websites),以cnn.com和nytimes.com為例檢驗了貿易、新聞機構的存在、國籍以及文化和地理上的接近性對其國際新聞報道所帶來的影響。《網絡戰爭:第二次海灣戰爭的即時新聞構造》(War on the Web:The Immediate News Framing of Gulf War II),檢驗了246個國際新聞站點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它們的首頁所做的即時報道,發現美國網站強調的是軍事衝突、人類利益以及媒體的自我報道,而國際上其他網站則更注重責任在誰。《躺椅上衝浪:網絡對香港回歸的報道》(An Armchair Surfing of a New Global News Medium:The Web’s Coverage of Hong Kong’s Handover),分析了58個國家和地區的663個英語新聞站點,發現香港回歸這一曆史性事件在網絡上得到廣泛關注;傳統新聞媒體到目前為止是網絡全球新聞節目的主角;新聞網站多集中在媒介發達國家;並且傳統新聞媒介在試用新的新聞表現手段時將許多“傳統”搬上了網站。《繪製博客空間:全球新聞舞台上的專業與市民媒介》(Mapping the Blogosphere:Professional and Citizen-based Media in the Global News Arena),發現博客是對傳統新聞的有效補充,博客界強烈依賴專業的新聞報道,它們所鏈接的站點中有一半是沒有黨派傾向的。
正文 第3章 緒論(2)(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