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共話語空間是民主的。在每個人積極參與的前提下實現對於事件以及事件中所包含的問題的公開討論,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真正有利於國際社會的民主的完善與發展。我們知道,在國際社會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新聞傳播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更談不上真正的民主聲音,對於很多問題的話語霸權都是由發達國家掌握,而發展中國家難以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但隨著網絡國際新聞的發展,盡管不能徹底改變國際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不平等和不民主的狀態,但最起碼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網絡公共空間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促進國際社會民主的完善。正如羅蘭·德·沃克爾所言:“網絡還是一支巨大的民主力量——你不再需要擁有報紙或是為某個報道者服務就能表達意見。”論壇本身就是一種民主的形式,同時這種民主形式所承載的是一個公共話語空間,其所形成的公共輿論必然能夠對社會的發展、政治的文明化以及文化的提升乃至整個社會風氣構成一種良好的引導。
網絡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自由、平等、開放、民主的公共話語空間,但它仍不同於哈貝馬斯所描述的公共空間,後者“被認為是這樣一種空間,其間人們可以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討論各種市政議題,不會因為國家或者市場機構的各種壓力而扭曲”。它應當是獨立於國家、距離和權力的公共空間,但現實情況是,即使網絡所創造的公共空間很開放,依然要受到國家和權力的控製,人們可以在其中隨意表達自己的看法,但這種“隨意”也是有限度的,它必須與我們所要構建的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所以哈貝馬斯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權力的延伸,隨著“文化批判的公眾”變為“文化消費的公眾”,真正的公共空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附屬於國家權力的“偽公共空間”。
另外,在很多情況下,網絡論壇中還存在著一些偏頗的看法,它不能很好地引導社會輿論,反而是對良好輿論的一種破壞。“在最近針對因特網論壇的一項研究中,這一點得到了強調。研究者發現,這個論壇中鮮有真正的觀點交換。相反,那些來自分散的個體、互不相幹的各種武斷言論占了上風。從整個氛圍看來,這些論壇比較推崇‘聲音最高和最具攻擊性的’投稿者。”我們從網絡世界中能夠看到,很多人在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往往非常情緒化,有些發言越來越遠離事實本身,甚至出現色情化和暴力化的現象,他們將論壇作為情感宣泄和張貼標語口號的場所。“網絡空間中的權力結構至少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現實社會中的權力關係,例如,名人的博客會有較高的關注度,自然容易形成一種強勢,容易形成關注的中心。……第二是話題本身的信息量大小、敏感度、語言、編輯的處理手法等等,由此在虛擬的空間形成新的權力結構。”雖然在網絡中我們難以從根本上消除色情和暴力,但作為一個公共話語空間應該形成一種良好的公共輿論,這種公共輿論應當是健康的,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這一方麵需要觀點發布者能夠提高自身的素養,提升自己對於問題的理性判斷能力;另一方麵則需要國家通過相應的合理化的製度約束,構造一個良好的話語公共空間。但是國家的建構並不是一個毫無限製的統治性力量,而應該是在構建國際新聞評論的理性精神過程中把握一個合理的限度,最起碼應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比如,我們的宣傳工作本來就是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的,即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因此在做網絡國際新聞評論時,要把國際大事與受眾的關注點和利益點結合起來,向受眾娓娓道來,隻有先吸引了受眾,才能對其產生影響。理性的統一性與觀點的多元化的結合,應該是網絡發展以及網絡國際新聞評論發展的重要依托。
第三節 Web 2.0時代的國際新聞傳播
網絡上國際新聞的傳播除了整合傳統媒介的消息、通訊、分析、評論使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並且通過網絡論壇實現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外,還實現了形式上的多樣化。網絡上的博客、維客、播客們利用不同的媒體技術和傳播方式大大豐富了國際新聞的報道形式。借助網絡這一新媒體,國際新聞報道打破了以往嚴肅和僵化的麵孔,成為吸引受眾眼球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