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介的產生帶來了信息傳播的革命,對每個國家的國際新聞報道也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雖然中國在網絡技術上並不能完全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但當這種技術在中國普及的時候,中國各個階層都采取了一種積極樂觀的接受態勢。在中國國際新聞報道之中,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將網絡媒介看做是一種重要途徑,其根本的原因在於網絡媒介有著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特質。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了解和接受他國的信息,感受和把握另一國度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等各種各樣的狀況。網絡媒介在中國的崛起與發展,改變了中國國際新聞報道的樣態,使得中國國際新聞報道呈現出形式之多樣、範圍之拓展、傳播之加速度等特色,這些特色表明中國國際新聞報道事業正呈現出一種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
第一節 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化
傳統媒介存在著單一化的傾向,盡管它們也試圖在各種各樣的報道中體現出整合的風貌,但由於媒體自身的局限性,很難做到。當人們在閱讀報紙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文字把握信息,雖然在攝影技術發展之後實現了圖文並茂,但這並不能改變報紙的文字化信息模式。廣播主要傳遞的是聽覺信息。而在傳統媒介中手段最完備的電視雖然實現了國際新聞報道的立體化,但由於電視所具有的“演說”的特質,使人們難以通過電視對報道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傳統媒介的缺憾在網絡媒介崛起之後,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其原因在於網絡媒介從根本上實現了新聞報道形態的多樣化。
一、網絡與傳統媒介的融合
傳統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各種信息傳播渠道,各自具備自身的優越性,它們在國際新聞報道中承擔著不同但重要的使命。比如雜誌作為一種國際新聞報道的載體,就有著其他任何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它體現了析理性的高品質特征。雜誌在對一個事件的報道中,能夠非常有力度地分析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並且對這個事件所具有的價值進行深度研究。雖然它的時效性不如報紙和電視,但它的分析特質卻是其他媒介所無法超越的。對於國際新聞的發布者而言,他們也總是力圖將一種信息在不同的媒介上加以表現,從而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中國作為一個政治、文化乃至經濟的大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要向國際社會發布,於是這些形式就成為中國政府和民間報道信息選擇的方案。但是所有這些傳播形式都存在著片麵性,其本身的報道形式的融合性是非常有限度的。
網絡媒介有著以往任何媒體都無法實現的媒介融合性特質,也就是說,在網絡媒介的報道中實現了對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各種媒介的融合。
首先,在網絡媒介中,你能感受到報紙的特點,網絡頁麵的基本表現形式依然是文字,這個特點與報紙十分相似,而你在報紙上所能看到的信息在網絡中幾乎都可以看到。中國國際新聞報道中文字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網絡承載文字的功能仍然是相當巨大的,報紙要占用很大的體積,但網絡則在虛擬空間中實現了對外傳播。這裏我們看到的是網絡一方麵具有報紙所具有的優點,但另一方麵也具有報紙所無法具有的優點。報紙幾乎被完全地融合到網絡之中,對於一個擁有電腦並可以連線上網的人而言,隻閱讀網絡而不閱讀報紙,不會影響他的信息量,而在了解和感受國際新聞的過程中,隻要你鍵入你所需的關鍵詞,馬上就會有大量的相關信息撲麵而來。世界上可以以“噸”計算的報紙完全融入了虛擬空間之中,人們再也不需要訂購大量的報紙了。美國丹佛Paragon研究公司對新媒體的一項研究表明,互聯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從傳統媒體中“搶占”了大量讀者的注意力。他們在對400個家庭進行調查後發現有16%的人經常到新聞網站看新聞,有13%的人因為網上可以讀到新聞而退掉報紙的訂閱,另外還有11%的人也要退掉報紙,因為網上可以讀到一樣的新聞。
網絡媒介融合了雜誌。雜誌以其分析性的特征在傳播領域具有相當的優勢,然而今天,無論是雜誌的形式還是內容,都被融合到網絡上了。首先,網絡中經常出現一些分析性很強的文章,這些文章和雜誌的風格極為相似,在閱讀之後給人以良好的啟發,可以說是形式上的融合;其次,從內容上說,一份雜誌完全可以通過網絡被世界各地的人們閱讀到,比如外國人要了解《北京周報》的內容,通過搜索引擎就可以直接找到,或者從www.china.org.cn上通過鏈接到達《北京周報》,而這個鏈接使人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其具體的內容。同樣,融合並不意味著網絡要取代雜誌,因為融合雖然蘊含了理論上取而代之的可能,但在實踐意義上說卻是難以最終完成的。雜誌對於隨時隨地流動著的人而言,依然具有難以由網絡媒介取代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