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的特色(3)(1 / 3)

在傳統媒介中,交流的無奈可能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每個人都難以獲得一種與他者平等對話的機會。我們不僅難以獲知他者,而且也難以獲知自我,我們的交流仍然停留在一個私下交流的狹窄空間之中。“我們不能認識自己,可是我們又渴望得到確認,這就給我們轉向其他智能的饑渴火上加油。隻有把自己當作接受的終端時,我們的想象力才不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症結在於,我們不能與他者進入共同的領域:我們又回到了蘇格拉底勾勒的失敗和扭曲。”

然而在網絡媒介中,我們真正地實現了與他者的實實在在的溝通,並擁有屬於自己的交流的樂趣。在網絡媒介不斷發展的今天,雖然人們還被大眾傳播所包圍,但在部分意義上又回歸了人際傳播的狀態。人類曾經由於文字的發明以及交通工具的進步而實現了村落都市化,人與人之間由直接的、口語化的交往變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但現在網絡又使都市重新村落化,人們在網上的“虛擬社區”中又實現了個人對個人的交往形態。對麥克盧漢有精深研究的保羅·萊文森教授曾說,“因特網完成了麥克盧漢的比喻,使地球村成為現實。網上地球村的村民,隻要有一台個人電腦、一條電話線和一個瀏覽器,就可以居住在任何一個地方,就可以和別人聊天,可以搜尋新聞,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電視機前接收新聞。”孤獨感將伴隨著網絡的普遍化而得到克服,每個人都將成為自己的感受的主人。在跨越國界的網絡交流中,人們不僅獲知了其他國度的各種信息,而且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實現了一種自我享受。真誠的溝通與信息的結合是一種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國際新聞傳播形態。

第二節 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領域的拓展

網絡媒介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存在空間,它可以承載任何信息內容,這一媒介特質使得傳統媒介在網絡麵前缺乏競爭力。網絡媒介本身的多元化特征為網絡傳播多種領域的信息並以多樣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奠定了基礎。正是網絡的這個優勢使得中國國際新聞報道領域突破了固有的狹窄範圍,並且也改變了中國國際新聞報道的基本理念。

一、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領域的拓展:以“中國網”為例

哈米德·莫拉納(Hamid Mowlana)在其《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一書中總結世界上對國際新聞所進行的內容研究時,指出了世界新聞的五項不足,其中就包括國際新聞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對第三世界的報道側重於負麵,如災難、暴力、腐敗等;以及國際新聞更多地報道了精英而不是大眾。網絡媒介的崛起將有利於這種狀況的改變。

實際上,在傳統媒介中,國際新聞的報道領域也在不停地發生著轉變。以新華社的英語新聞報道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它主要報道的是外交和軍事事件,其次是國內政治事件,而經濟和財經方麵的新聞所占的比重最小;60年代,宣傳性報道增多,外交事件和軍事行為仍占據重要地位,另外有關國際共產主義的報道有所增加,但內容裏多為長篇說教和毛澤東著作;70年代,關於外交關係的報道除了起到宣傳作用外,其告知功能變得明顯,新增了體育的內容,同時有關政府的報道增多,而經濟和金融新聞仍占據著較不重要的地位;80年代起,告知成為其國際新聞報道的主要功能,這時對外關係仍是國際新聞報道的核心,但經濟和金融新聞從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而體育繼續是國際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它是中國與外部世界聯係的重要渠道。此後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財經新聞越來越成為中國國際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而關於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的報道也一直是其主要內容。

世界範圍內的國際新聞報道領域也在發生著轉變,就像《中國國際新聞報道現狀與趨勢研究——國際新聞報道的流變》一文所指出的,在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國際新聞報道明顯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主要是宣揚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並竭力貶低對方。冷戰後,隨著兩極陣營的崩潰,國際新聞報道進入了相對低潮期,這時政治、經濟、文化的報道逐步占據了各國對內和對外媒體報道的主流,人們更傾向於了解自己身邊的事情。在全球化背景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所波及的範圍不僅超越區域國家間的範圍,其觸角更延展到大洋彼岸的遙遠國家。因此,在這一時期的國際新聞報道領域,經濟新聞的報道日益為人們所關注。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國際新聞報道似乎在一夜之間又突然發生了轉變,“反恐”一時之間成了眾多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至今,亞洲核危機和中東局勢仍是各國媒體關心的焦點。總的來說,當今的國際新聞報道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首先,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成為外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其次,消費主義的影響導致國際新聞報道娛樂化趨勢日漸流行;第三,科技新聞的比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