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中思維模式的轉換(3)(1 / 3)

我們知道,媒介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傳播信息,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們日常所需的知識,這些知識和信息可以成為我們生活和作出決策的依據。在傳統的簡單社會中知識和信息是非常有限的,這和簡單社會的本質結構是一致的,因為在簡單社會裏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的信息,所以也不可能有媒介的大量存在。但是,隨著媒介的普及以及媒介信息的無限增長,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媒介,並且在使用過程中表現出一種對媒介的過分依賴、認同、輕信和盲從——媒介使用者在行為上把接觸媒介作為必不可少的日常習慣和日常儀式,而在心理上將媒介作為極其可靠的經驗代理,幾乎完全依靠傳播媒介建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把媒介內容看做不容置疑的現實再現、權威發言和真理表達,進而將媒介的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對現代人而言,媒介已不僅僅是麥克盧漢所說的“人體的延伸”,它就是人體本身,它能夠代替人去看、聽、說、想。這反映了人與媒介的一種異態關係。

而這種對媒介的依賴就造就了專家或權威的存在:媒介往往依靠專家來提升自己的權威性和可信度,而專家也常常借助媒介來發表自己的專業知識。網絡由於其獨具的新特點,更成為現代人所依賴的對象。“事實上媒介世界成為很多人生活的標準參照模板,他們不僅按照媒介的描述去感知世界,而且按照媒介的解釋去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以往由家庭、學校等傳統機構所承擔的使個人社會化的功能,已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大眾媒介身上。大眾媒介鋪天蓋地地把大劑量的信息注入人們的感官,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出一種自發的信仰。被動的受眾自主的意義空間被傳媒的意義空間不斷壓縮,導致米德所謂的內省式思考的終結。”

媒介的權威往往是與媒介的偏見結合在一起的,有權威的地方必然有偏見。當媒介以專家的口吻體現出一種權威價值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生活中的偏見越來越多。如許多新聞中會出現大量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實際上這些語言所代表的僅僅是記者個人的觀點,但記者們卻要將這種觀點強加給每個專家,甚至加上所謂教授、博士的頭銜。另外,記者們在製作新聞的時候也經常地將和自己意見一致的專家意見作為采訪的主要對象,這樣媒介又如何廣泛反映民意呢?

專家是一種權威,而在媒介的廣泛發展中這種權威製造了各個門類的知識。在媒介所承載的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專家的權威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而知識也在被人們廣泛地使用。由權威所創造的知識需要檢討,需要得到合理性的檢驗,然而現代社會的人們好像比傳統社會更具有盲目性,如果說傳統社會的人們對迷信不加反思地吸收受到現代人的批駁的話,那麼現代人對權威所製作的知識的盲目接受更應該受到批判。迷信往往打著人們心靈中崇拜的偶像的旗號,而權威所創造的知識則往往打著專家乃至真理的旗號。筆者並沒有強烈的意向要反駁所有的權威性知識,而隻是希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警惕這種知識的再生產,因為在這種知識再生產的過程中可能讓個體失去自身的判斷力,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品性。

二、網絡對國際新聞報道中專家意見的分散

在中國國際新聞報道中,無論是將中國的事件報道給世界,還是將世界的事件報道給中國,在事件的背後往往都有一些值得人們深思的東西,於是就有了專家的介入。專家在媒介上的分析和解釋是為了讓人們對於新發生的重要事件進行更深入的把握和感受。可以說,專家的意見無論在何種媒介上都至關重要,而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專家谘詢往往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因為一些國際事件不僅關乎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關係到世界的穩定。

在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中,專家谘詢模式是非常普遍的,幾乎各大新聞網站的國際頻道中都有一個欄目是專門留給專家的,如新華網國際頻道的“訪談專欄”和“熱點觀察”,中國網國際頻道的“國際觀察”與“專家博客”,還有人民網國際頻道“環球瞭望”與“深度觀察”等等,這些欄目裏不乏專家的言論,他們往往是在某個專業領域有著較為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對專業的國際問題能夠從深層的角度加以探悉,從而形成一種重要的聲音。而這種重要的聲音往往既同國家的意識形態的主流聲音保持一致,同時也包含自身對問題的恰當的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