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政治理念的逐步合理化,加之網絡所提供的超過以往任何傳統媒介的話語空間,中國國際新聞報道日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在這樣的國際新聞報道中,人們不僅獲得了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且在閱讀信息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尊嚴。江澤民曾經指出:“我們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必須有一個包括國際輿論環境在內的良好國際環境”,“要開放、要交往,中國需要全麵了解世界,也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王晨在2010年12月出席中國國際新聞論壇時指出,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國際新聞報道不僅關係到我們如何了解世界、認識世界,也成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爭取國際話語權、掌握國際主動權的重要平台,直接關係到中國在重大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目前中國的網絡國際新聞報道麵臨諸多改進的機會,並且正在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在網絡所提供的良好平台上,中國國際新聞報道將提供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新聞;中國國際新聞報道將吸取國外新聞網站中先進的經驗,並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中國國際新聞報道將堅持溝通的理念,消除不同文化間解釋的困境,從而為實現和諧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一節 從複製粘貼到原創為主:中國網絡國際新聞的內容改進
如前所述,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媒介具有無比的快捷性。而這種快捷性在網絡可以輕易複製和粘貼的情況下又得到了無限的擴張,一條新聞一旦發布,幾乎在所有的新聞網站都可以見到。這種情況使得網絡上的國際新聞報道變得千篇一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讀者對網站的忠誠度。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增加原創性的國際新聞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手段。
一、原創新聞:網絡國際新聞報道的製勝之本
原創新聞,是記者率先發現、采寫,搶先發出報道的有創見、有影響的新聞。它是融入記者創造性思維寫出的報道,是原創力與獨創性的報道,是與眾不同的首創性報道。
在傳統媒介上,原創新聞就占據著重要的地位。CNN(美國有線電視公司)因為在海灣戰爭中的報道而聲名鵲起。當時,所有的外國記者都被伊拉克當局趕出,隻有CNN的記者留了下來,所以它才得以發出大量的原創新聞,而這些原創新聞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性通訊社中,法新社的消息是以速度快著稱的,但由於它有時過多地依賴“舶來品”而不注重原創新聞的采集,因此在看到法新社的消息之後,人們往往還要再看看路透社和美聯社是如何報道的。這樣,法新社在“眼球爭奪戰”中的地位顯然就不如路透社和美聯社了。
但是目前中國的新聞網站以及商業網站的新聞頻道中所報道的國際新聞往往大同小異。比如2011年3月對於一些熱點問題的報道“中國撤離利比亞”、“日外相辭職”、“美國的中東戰略”等等,許多網站都采用了新華社的電訊稿,或者《人民日報》的記者所采寫的稿件,將它們改頭換麵,或者幹脆直接發布,這使得讀者雖然徜徉於網絡信息的汪洋中,但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水滴。羅蘭·德·沃克爾在《網絡新聞導論》裏談到了這一問題,他引用沙龍網(http://www.salon.com)的創始人兼編輯大衛·塔爾博特(David Talbot)的話說:“我四下環顧,看見到處都是同樣的設計風格,同樣的編輯內容。”這樣很容易導致網站讀者的流失。最近開始受到重視的一種“智能”檢索器(由UC Berkeley師生創建的Inktomi公司的產品),其原理是基於這樣一件事實:百分之九十九的網上信息,如果追蹤網頁的資料來源的話,都是由最權威的百分之一的網頁提供的,這說明複製和粘貼在新聞報道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有人甚至認為,原創還不如高水平的“粘貼”更吸引人。比如新浪網,作為一家商業網站,沒有新聞采訪和刪改的權利,但它依然生機勃勃。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信息社會使主體對信息的需求在量上大大突破,“大量”的需求使原創新聞、獨家新聞趕不上讀者的需要,因而黯然失色,而大量“粘”在一起的新聞信息以其“大量”而熠熠生輝。二是這種“粘貼”也不是簡單地拿來,或簡單地相加,而是一項極需要水平、技術支持、資金支持的複雜工程。不論是從哪裏拷貝來的新聞,都需要網絡新聞媒體重新進行彙編,這包括提供相關新聞列表,對專題信息進行集納,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如訂閱相關新聞郵件等。更重要的是,很多網絡新聞媒體不惜花費巨資開發高效搜索引擎,使受眾檢索更加全麵、快速、準確,新浪網正是因為在這方麵提供了周到的服務而吸引了廣大讀者的。相比之下,在網站建立早期,即使一些權威的新聞網站如人民網、新華網等也是不提供相關新聞列表和相關信息的,且檢索功能極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