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危機事件及其類型(1 / 3)

本章要點

危機是一種常態,危機事件是危機爆發的表象,是危機周期裏的一個階段

從古巴導彈危機事件開始追溯現代危機研究的曆史

不同曆史條件下危機的不同含義

第一節 危機事件及其研究

研究國際危機傳播,首先要明確“危機”概念的範圍。危機是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詞語,涉及不同領域的研究對象。同樣的,危機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時代背景。

一、從“危機”一詞的本意來看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追溯“危機”的定義,可以讓我們有一個相對容易的切入點。危機在《辭源》中的解釋是:危機是潛伏的禍端。危機一詞最早來源於《晉書·諸葛長民傳》“富貴必履危機”。《現代漢語詞典》中“危機”指的是危險的禍根,或是嚴重困難的關頭。從漢語言文學角度來看,危機是一個合成詞,由“危”和“機”兩個語素構成,通常從字麵上理解就是“危險”和“機遇”的結合體。這也反映了中國人對待危機的辯證態度,認為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但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梅維恒考證,這裏的“機”的意義更加接近於“關鍵時刻”而非“機遇”。英文的crisis來源於希臘語中的krinein一詞,原意是“遊離於生死之間”。根據韋氏大詞典的解釋,crisis指的是一切危險的、不穩定的社會情況,包含經濟、軍事、個人和社會事務,尤其指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轉變。危機的本義,普遍被認為是一個“關口”(change),例如做決定的那一點或那一刹那,即人們熟知的轉折點或決定性時刻。

單從詞典裏的解釋說明和單純詞義出發的定義,不足以揭示危機在成為社會科學研究對象之後的本質屬性。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危機的含義也有著一個由狹義到廣義、由特殊到普遍、由靜態到動態的轉變。隨著不同階段對危機研究的不同側重,危機的定義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

二、從危機研究的曆史發展來看

人類自古以來就非常關注危機事件本身和危機處理的藝術,中國古代的傳統哲學著作也有很多關於危機處理的思想,但是一般適用於個人危機。在西方世界裏,根據哈貝馬斯的考證,社會科學中的“危機”概念是通過18世紀曆史哲學進入19世紀的社會進化學說中的。馬克思就是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係統危機(system crisis)這一社會科學概念”。

而現代對危機的研究緣起於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同傳播學是在二戰背景下由政府催生發展起來的如出一轍,這場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引起了美國政府對危機研究的強烈關注,並且直接催生了現代危機管理學這門新的學科。當時,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武裝軍事衝突和國家自然災害等關乎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危機事件。這一時期,危機常常與災害(disaster)混為一談,是危機研究的初級階段。當時傳播學中的危機研究多數為個案研究。查爾斯·赫爾曼認為:危機是一種情景狀態,其決策主體的根本目標受到威脅,在改變決策之前可獲得的反應時間很有限,其發生也出乎決策主體的預料。

1982年,美國著名製藥公司強生公司爆發了著名的泰諾膠囊危機事件。而強生公司在危機發生後處理及時並且方法得當,使公司轉危為安。從此以後,危機研究的對象從政治軍事領域進入到與普通大眾息息相關的商業領域。而其後1989年埃克森公司石油泄漏事件之後不久,危機管理研究逐步取代了災害研究,研究的目的也逐步轉向用於指導現實中企業和政府對危機的管理和控製。這個時期的學者們主要是從管理學和公共關係學的角度出發來定義危機的概念,主要強調對危機的事後控製,以直接減少危機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這個階段研究成果豐富,建立了現代危機公關、危機管理等一係列成熟理論。這個時期羅倫斯·巴頓(Laurence Barton)認為:危機是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麵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後果可能對組織及其人員、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一定的損害。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危機呈現出一種“常態”形式。各種危機事件層出不窮,一些地區性的危機事件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迅速擴大化,成為國際重大危機事件。傳統上認定的狹義的組織危機界定漸漸演變成廣義的解釋。“9·11”事件之後,美國的危機管理研究更加深入。在這一時期,研究重點集中在大型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上。荷蘭萊登大學烏裏爾·羅森塔爾(Rosenthal)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係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並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