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危機傳播與國際危機傳播(1)(1 / 2)

本章要點

危機傳播研究的不同理論視角

傳播學視角下的危機傳播的理論範式

傳播學和國際政治學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危機傳播的兩個層麵

第一節 危機傳播的研究及其理論範式

在危機研究過程中,信息的公開和傳遞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傳播的重要性在危機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危機傳播便成為危機研究中的一個單獨的研究領域,並且現在已經成為傳播領域中極為重要的新興研究領域。

一、危機傳播研究的不同視角

在危機研究的發展過程中,研究的學者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切入的角度也就各有不同。任何人隻要對危機研究有興趣,都可以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入手來研究危機。而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危機傳播的概念理解也不盡相同。

(1)管理學研究視角:具有管理學背景的學者一般將危機傳播等同於危機管理。在這種研究視角下,危機傳播的本質就是一種特殊的管理活動,隻不過管理的對象是危機中的傳播現象。例如,庫姆斯(Coombs)就認為對危機傳播的研究應該側重於危機中傳播策略的研究,即組織在危機事件發生後選擇“說什麼”和“怎麼說”,而這種選擇的過程也就是管理的過程。

(2)公共關係研究視角:在危機傳播研究領域獨立出來以前,學者們一般從公共關係學角度來研究危機中的信息傳播特點。危機公關是公共關係學中重要的分支之一,指的是在危機過程中利用公共關係手段通過大眾傳媒等媒介渠道進行組織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危機公關的目的主要是彌補危機對組織形象與聲譽造成的損失。美國學者格魯尼格(James E.Grunig)認為好的危機傳播應始於危機事件爆發之前,保持信息的公開和信息傳播的通暢是解決危機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一個公關人員不能在危機爆發前與公眾溝通,那麼解決衝突的機會就會變得非常之小。”

(3)傳播學研究視角:具有傳播學知識背景的學者研究危機傳播,將其看做一種特殊傳播現象來加以研究和分析。通常使用傳播學的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危機傳播過程中的組織(政府)信息、媒介、受眾和危機傳播效果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凱思琳·費姆-邦茨(Kathleen Feam-Banks)將危機傳播定義為“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前、期間以及之後,介於組織和其公眾之間的傳播”。認為重視危機傳播不僅能夠減輕危機帶來的損失,還可能化“危”為“機”,甚至給組織帶來比危機發生前更正麵的聲譽。

盡管以上這三種類型研究的視角不同,但都強調了信息傳播在危機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危機傳播研究的理論範式

傳播學視角下的危機傳播研究應該是借助傳播學的理論去總結和研究危機中不同主體的信息傳播模式、功能與效果等相關問題的理論體係。中外很多學者和傳播學家都就其中某個或多個問題得出了研究結果,其中較為係統的危機傳播範式有:史蒂文·芬克的“階段分析理論”、威廉·班尼特(William L.Benoit)的“形象戰略理論”以及托馬斯·伯克蘭(Thomas A.Birkland)基於傳播學議程設置理論而提出的“焦點事件理論”。

(1)階段分析理論:前麵曾經提到過的史蒂文·芬克是階段分析理論研究範式的鼻祖。階段分析理論人為地將危機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便於更加有效地對危機傳播的各個階段的特點進行研究。芬克認為,危機潛在期是最容易妥善處理危機的時期,但是卻因為其隱蔽性而最不易為人所知。危機突發期持續時間最短,但是破壞力卻最大。危機的各種特點通過危機事件的集中爆發體現在這個時期。危機突發期之後便進入危機蔓延期,這個時期時間較長,主要是采取一定措施來彌補危機突發期造成的損失,同時也應該反省危機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最後一個階段是危機解決期。到了這個時候,組織(政府)已經完全擺脫了危機的影響,並且製訂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防止類似危機的再度發生。盡管芬克的階段分析理論缺少對各個時期詳盡的分析,模式也過於線性,但還是為危機傳播的研究提供了一套綜合性的、循環往複的階段性理論指導,從而為危機傳播研究的行為提供了方便。

(2)形象戰略理論:班尼特認為:“個人或組織最重要的資產是它的聲譽,就像其他有價值的資產一樣,聲譽或公眾形象應該從戰略高度去維護。任何社會組織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聲譽和形象。聲譽處在特殊環境中,操縱在別人手中,形象的樹立總是在一個流動的永遠變化的環境之中完成的。”據此,他提出了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恢複形象的五大戰略方法和14種戰略戰術。目前,班尼特的理論已經被廣泛用於各種危機事件的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