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危機傳播與國際危機傳播(2)(1 / 2)

(二)國際政治學理論視角

自從產生國家以後,國際危機也就隨之出現。國際政治學理論視角一般把國際危機傳播放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框架下進行研究。在這種理論視角下,雖然也將研究重點放在信息溝通過程中的特點和作用上,但是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政府在國際危機中的決策者地位,對傳媒在國際危機傳播中的作用、特點和分析都比較少,這是它與第一個視角最大的不同點。

在國際政治學理論視角下研究國際危機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危機本身是真正的敵人。在國家之間,任何一方在采取某種行動前需權衡是否由此可能導致國際危機事件的發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應該選擇避免采取行動。這種觀點將國際危機看成一種類似於經濟行為的博弈過程,要求國家在追逐利益的時候以最小的機會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第二種觀點將國際危機看做是爭取勝利的過程,其目的是迫使對手讓步,並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利益。這種觀點認為,國家利益是一切國家行為的根本出發點。第三種觀點是一種折中的觀點,認為應該達成一個能為雙方所接受的解決方案,從而避免危機一旦爆發而帶來的損失。因而解決國際危機實質是平衡和調和各方的多種利益因素,找到雙贏的有效途徑。

通過以上國際政治學理論視角下國際危機研究的主要觀點可以看出,國際危機作為一個國際政治的研究領域長期存在,並且在當代發展出與傳統政治軍事視角不同的更加廣泛的國際危機研究範圍。而在這種視角下看待的國際危機傳播即以國際危機為研究領域,以上述理論觀點作為解決危機的方法論指導,研究國際危機傳播所能發揮的作用,從而解決國際危機傳播的相關現實問題。

三、國際危機傳播的兩個層麵

一般說來,國際危機傳播包含兩個層麵的內容:一是所傳播信息本身就是國際危機事件;二是地區性危機事件的國際化傳播。

(一)國際危機事件的傳播

在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中,國際危機的定義是國與國之間的危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政府的嚴重衝突,並涉及戰爭可能性的嚴重事件。如古巴導彈危機、巴以衝突危機、美韓聯合軍事演習等。這類國際危機事件是國際衝突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如果這種狀態得不到有效解決,那麼其下一個發展階段就是爆發國際戰爭或者導致國際體係發生質的變化。在當代此類暴力摩擦的國際危機事件越來越少,爆發戰爭的幾率也逐漸減少。

當前時代的國際危機不同於傳統國際關係學中對於國際危機的定義,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軍事安全,環境、經濟、文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日增。這些新型的非傳統的國際危機將越來越多地衝擊人類社會,對國際關係產生深刻影響,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新焦點。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為例,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廈已經形成,由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一係列金融風暴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區域傳到另一個區域,最終形成一場全球經濟危機,其破壞力巨大。這類國際危機事件關乎國際關係和整個全球問題,本身具備重大新聞價值,是各國際媒體爭相傳播報道的對象,也就是廣義上的國際危機事件。

國際危機事件的傳播是指媒體通過對國際危機信息的本身進行傳播報道,從而影響危機進程和各種關係的過程。這裏的國際危機信息既包括傳統的以政治軍事為主體的“傳統的”國際危機,也包含“廣義的”國際危機。

(二)地區性危機事件的國際化傳播

地區性危機事件的國際化傳播指本來是發生於某一國家內部的危機事件,由於全球化環境和客觀原因被國際化,在國際社會上進行廣泛傳播。或者某一國家內部發生的危機事件卻具有某種國際性或國際意義,容易引發國與國之間某方麵關係、利益或格局的變化,而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傳播的國際危機。

從這種層麵上理解國際危機傳播,其本質就是由於傳播而造成了危機事件的國際化,而並非傳播內容本身就是國際危機事件。這是區別於國際危機傳播第一個層麵的最大不同。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危機事件,雖然是在中國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但國際社會也廣泛關注,呈現出地區性危機的國際化傳播趨勢。原本發生在中國四川和青海的地震是地區性的危機事件,被中國和國際媒體廣泛報道,尤其是中國媒體不斷發出的現場救援報道以及跨國媒體的追蹤報道,促進了危機事件本身信息的傳播,並在國際範圍內產生了影響,完成了原本地區性危機的國際化傳播。

另比如新疆“7·5”事件、2003年中國“非典”危機事件等,雖然是中國國家內部的危機事件,但是卻牽涉國際上的各種政治力量、宗教、民族等多方的關係或利益,對這類事件的國際危機傳播呈現出國內危機國際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