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國際危機傳播中的價值選擇與報道策略(1)(1 / 3)

本章要點

國際危機中媒體的基本角色是“目標受眾的信息守望者”,服務於受眾的信息關切和利益關切

媒體需要綜合判斷新聞價值、公共利益、國家安全等問題,選擇恰當的危機呈現方式

國際危機報道的內容涉及事實認知、關係認知、危機中的角色形象建構等層麵

在全球化浪潮中,國家、組織和公民的活動日益融入“地球村”。公眾需要適時提升對國際事務的認知。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的傳播,不再是孤立和封閉的存在,而需成為國際傳播的一部分,提供國際化的信息服務。在各種報道題材中,危機事件極具新聞性、危害性,是媒體體現其價值的重要時機。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世界各大媒體瞬間聚焦紐約,中央電視台也在事件發生後不久發布了消息,但是之後仍然依照以往慣例,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比較有限。而當時條件還相當艱苦的鳳凰衛視則展開了24小時不間斷的直播。“9·11”事件讓鳳凰衛視在國際大事報道中贏得了口碑,一躍成為國際影響力堪與中央電視台比肩的中文電視媒體。

2002年11月的“非典”危機中,國內一些相關機構和媒體起初未予重視,甚至瞞報,貽誤了戰機。幾個月的時間裏,這種疾病被發現在中國和其他國家蔓延,北京成為重災區。“非典”嚴重影響了全國的生產生活,也影響到中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外交活動。在中央的指揮下,全民行動抗擊“非典”,最終取得了勝利,也由此催生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信息公開成為共識。

2008年5月12日,中國發生汶川大地震,媒體及時傳播信息,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擊8級大地震。國際社會也通過媒體關注來自中國的消息。國際救援力量紛紛抵達,與中國人民一道抗震救災。汶川大地震報道成為中國媒體在自然危機中及時公開報道、參與危機解決進程的經典案例。

2008年9月,有著158年曆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由次級貸款引發的連鎖金融危機爆發,逐漸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開播特別節目《直擊華爾街風暴》,連續播出近百天,其報道強度、密度和影響力創中國媒體國際金融危機報道之最。

2010年8月23日上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名遭解職的當地警察劫持了一輛載有25人旅行團的旅遊大巴。劫持事件一直持續到了晚上8點左右,雖然劫持者最終被警方擊斃,但這起事件卻導致了車上多名香港遊客死亡。劫持事件從發生之時起即引發中國各路媒體高度關注,網絡、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連續跟蹤、更新信息,展開調查。菲律賓官方、警方,中國政府、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公眾在事件中的表現由媒體迅速傳播,影響到事件的解決進程,並深化了人們對菲律賓、香港政府和公民的形象認知。

國際危機事件中,有些在國際和國內同時發生,是國際社會共同麵對的危機;有些危機事件主要的事發現場在國內,但是影響波及國際;還有一些危機事件發生在國外,但是與中國和中國公眾利益密切相關。此外,還有些發生在國外的危機,看起來與中國和中國公眾無重大、直接的利益相關性,但是深入觀察會發現,這些事件與人類共同的生存狀態相關,因而也值得關注。

第一節 國際危機中的“信息不對稱”與媒體角色

一、國際危機中的“信息不對稱”

危機是矛盾的突然爆發,但是危機的根源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危機的產生有個矛盾累積的過程,這些累積的矛盾往往因為當事人的隱瞞或者其他原因,不為他人和公眾所知,造成“信息不對稱”。社會對此沒有清晰的預期和解決,最終矛盾累積造成突然爆發的危機。在危機爆發之後,這種“信息不對稱”仍然影響著危機的解決進程。比如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信息傳播的不對稱,信息傳播秩序的不客觀、不公正、不全麵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又一重要原因,采集權被壟斷,傳播權被控製,風險被隱瞞,真相被掩蓋,在金融市場傳播的信息隻代表了部分集團的利益,一個錯誤的信息流蒙蔽著投資者,把資金帶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