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危機進入平緩穩定階段和後續收尾階段時,媒體並不急於退出危機事件的報道,可以繼續挖掘和調查。當危機事件塵埃落定,痛定思痛,或者總結其他經驗教訓時,媒體的反思性報道還可能延續其認知塑造和社會意識整合功能,包括對危機事件中的角色表現認知和危機事件的經驗教訓認知。
危機是矛盾的集中爆發和衝突的劇烈形態。危機爆發的具體時間、地點、形態有時具有偶然性,但是引發危機的矛盾早就潛伏存在,衝突也時而顯現。對於媒體來說,危機事件具有極大的新聞價值,但是如果能提前發現危機的衝突前兆或者潛在的矛盾,預警危機,就能有助於社會各方提早準備和應對,為解決危機提供時間和緩衝,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甚至可能化解矛盾,轉“危”為“機”。聚焦“亂象”、攝人眼球是媒體的本能,危機的發生是媒體展現傳播功能的機會,但是如果媒體能在危機預警領域發揮作用,則既體現出媒體的敏感和傳播能力,也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如果說在危機亂象中高調登台是展示“技藝”,那麼預警和幫助應對、消弭危機則是媒體能力、信譽和長期價值的低調累積。
四、國際危機報道的層次
關於危機的報道,可以分成若幹層次:
(一)事實認知層麵:及時傳達關於危機事件本身的信息
在國際危機事件發生的初始階段,來自現場的一條條新信息都將引起人們的關注。客觀地傳播關於事件本身的消息,是國際危機爆發後媒體最主要的報道方式。有學者曾總結危機的特征:“意外、信息缺乏、事件的加速度流動、失去控製、外部急切關注、被圍困的心態(指處於危機中的組織)、慌亂、短期聚焦。”重大危機爆發時,或者由於信息通道阻塞造成信息不足,或者信息來源混亂紛雜,公眾對涉及自身安危的信息處於饑渴狀態,在權威信息匱乏的情況下,極易引發謠言和社會恐慌。如果主流媒體能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引導公眾對事件的認識,可以從信息傳播的源頭上避免或減少小道消息的流傳,有助於穩定民心、疏導情緒,理性冷靜地應對危機。
事實認知層麵主要指的是關於國際危機事件本身的信息,包括危機事件的基本構成要素: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與之相關的人物、組織或機構,危機造成的破壞和損失,應對危機的具體措施,利益相關方的反應,危機事態的演變等內容。媒體及時傳達最新的動態信息,有利於社會各界的信息溝通和對話,推動問題的解決。
在危機爆發時,媒體還要及時鑒別和澄清流言。例如前文提到的港人旅行團在菲律賓遭劫持的事件發生後,社會上流傳有菲傭因此而遭港人解雇的說法。媒體遂展開調查,了解到近期確有兩名菲傭被解職,但其原因均與菲律賓人質事件無關。媒體及時報道事件的真實原委,告知公眾以真相,避免了信息的進一步誤傳和可能產生的新的矛盾衝突。
(二)關係認知層麵:因果關係探究
在危機事件報道中,正在發生的、基礎性的事實報道相當重要,但不是報道的全部。媒體提供的信息服務不僅僅是從公開渠道可以直接獲取的基礎信息,還需要媒體動用資源和智慧挖掘深層的關聯信息,包括調查危機的背景,發現與危機相關聯的事件並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探究危機的前因後果,以使報道更加完整、深入和理性。
以2010年下半年彌漫各大經濟體的彙率之爭為例。2010年9月,巴西財政部長吉多·曼特加使用“貨幣戰爭”的提法描述當時各國之間的彙率之爭,引發國際輿論的強烈關注。為了提高美國的出口競爭力,緩解國內的經濟困境,美國縱容甚至推動美元不斷貶值,而其他經濟體的貨幣,包括日元、澳元等貨幣則“被升值”,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政府也動用行政手段幹預彙市,競相摩拳擦掌準備幹預本國貨幣升值,一場彙率大戰硝煙顯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及G20峰會都不得不將彙率問題列入議程,企圖阻止貨幣戰爭的爆發。
國內外的媒體在聚焦這場貨幣之爭的報道中,除了報道日本幹預彙市、巴西等國要員的言論及行動,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議、世行會議的消息之外,也都調動自己的資源進行了深層次的解析。這些報道,有剖析性的,分析貨幣競相貶值帶來的惡果,力陳阻擊貨幣戰爭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意義;有背景性的,描繪曆史上曾經的貨幣之爭的過程、後果以及解決方式;也有前瞻性的,對貨幣戰爭一旦爆發可能出現的形勢進行預測,為各經濟體的對策提出預警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