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
在危機事件處理中,媒介通過話語框架的建構,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認知甚至事件的發展方向
修辭在危機事件傳播的話語框架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國際危機傳播修辭建構的運作機製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各經濟實體和政治實體都將遭遇到比以前更加複雜的社會語境,因為相互之間的接觸方式更加複雜,信息流動更加自由,突發事件的頻次加劇,突發事件的發展也變得更加迅速。很多時候,蝴蝶效應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並波及很大的範圍,對事件的主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的形態更加複雜,各種媒介終端層出不窮。大眾傳媒的話語形式、語詞內容的多元化趨勢也隨著傳播形態的多元化而更加凸顯。在這些語詞中所附著的意識形態內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輻射到全世界各個角落,它們所攜帶的信息為受眾建構起一個虛擬的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人們認知世界的角度、方式,同時也讓受眾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這種變化並非隻在個體層麵,而是在各個層麵都有所顯現。各經濟實體或政治實體之間也會因為傳播語態的變化,產生相應的調適,這將對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關係產生重要影響。新聞傳播,作為信息傳播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產生這種影響的重要表現形態。
新聞通過對話語框架的建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受眾對於事件的認知,也間接影響了事件的發展方向。而導致結果出現的很重要原因正是新聞中的話語框架體係,它包括了話語內容和話語方式。在全球化的危機事件傳播中,這樣的話語框架顯得尤為重要,會對危機事件的傳播方向產生策略性影響。
這種話語框架的形成,其實就是一種修辭活動。本章的研究重點正是在危機新聞傳播過程中,如何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有組織的策劃和實施,使話語框架的形成對於事件的主體產生正麵的、積極的影響。本章試圖在新修辭學理論基礎上,從話語分析的角度探討修辭在危機事件傳播的話語框架建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是以怎樣的運作機製參與危機傳播的修辭建構,並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第一節 國際危機傳播視野下的修辭維度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媒介技術的更新,發展中的中國成為世界政治經濟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係更加緊密。中國與世界的信息交換呈現更加頻繁的局麵。新聞事件本身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往往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突發性新聞事件的發生,極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演變成危機事件,並且通過不同的渠道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從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甚至會對國家核心利益造成損害。在危機事件中,更需要通過對事件的恰當報道達到或者超越預期的傳播效果。
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的。在新聞事件演變成危機事件的過程中,作為報道主體的各類新聞機構,應當建立危機事件的應急反應機製,在事件突發過程中及時、準確、恰當地選擇報道方式和角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通過有效的報道化解危機事件對國家社會、人民群眾造成的衝擊與傷害,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一、修辭學理論與新聞傳播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環伺的年代,尤其在我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突發事件、危機不斷湧現,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2003年“非典”事件後,危機管理、危機傳播、危機報道等相關問題更成為我國政治學和新聞傳播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2003年著名話語分析學者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Van Dijk)的著作《作為話語的新聞》和諾曼·費爾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著作《話語與社會變遷》中譯本的出版,一度激起了新聞傳播學界的關注和興趣。正是話語分析與新聞傳播研究對語言及其意義產生的問題的共同關注,使得我們能夠將話語、修辭等語言學領域的概念和新聞傳播研究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新的研究路徑。
(一)新聞傳播中修辭的目的
人類進行信息傳遞、思想感情的溝通主要是依靠語言。修辭的基礎是語言學,它是隨著人們對於語言、意義的認識的發展而變遷的。20世紀初,西方哲學實現了從認識論研究到語言哲學研究的“語言轉向”。它要求通過語言深化人對自身的理解,並從語言出發去探尋人與世界的關係。這種哲學的“語言轉向”促使人們注意到語言在人類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