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國際危機傳播中的修辭(2)(1 / 3)

在西方文化當中除了亞裏士多德之外,另一位對於修辭學的流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是伯克(Kenneth Burke),他是新修辭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伯克認為修辭是語言的本質功能,是語言的使用,是用符號引發合作的手段,是人對符號的本能反應。在西方傳統修辭學的基礎上,伯克提出了“同一理論”。該理論既對傳統修辭學的核心——“勸說”進行了傳承和延續,同時也是對勸說的一種補充。

該理論充分融入了哲學和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豐富成果,考慮到了修辭中的對象問題,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強調了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應。因此伯克所提出的現代修辭學更加明確地強調,修辭是調節人與社會關係的行為。

在“同一理論”中,伯克將“同一”視為修辭活動的本質屬性。他還將“同一理論”分為三種方式,即“同情認同”、“對立認同”和“誤同”。這種劃分為危機傳播的設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路徑。

(一)同情認同

“同情認同”以人類的情感作為基礎,以情感作為溝通的方法,進而達到雙方相互認同的效果。在一些危機事件的傳播中,修辭者也需要將共同情感作為基礎和橋梁,使修辭的接受者除了對於事件本體更加明晰之外,在情感上也能夠與修辭者達成一致。

例如,央視新聞頻道的專題報道《決勝羊城》。

《決勝羊城》係中央電視台於2008年2月28日推出的專題報道,其背景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這場在我國南方地區出現的數十年不遇的災難,造成了大麵積停電及其他嚴重的次生危害。廣東地區成為受災地區之一。2008年1月16日至2月6日期間,由於雨雪冰凍災害引發了廣東上行列車大量的晚點、停運。而此時恰逢春節臨近,廣東境內的大量農民工要回家過年,於是出現了大批人員滯留廣州火車站的情況。廣州市公安局在緊急情況下展開了全方位的安全保衛工作。央視的節目正是針對此次特殊的安保工作展開的報道。

此次對於雨雪冰凍災害危機的報道屬於在災害後報道的類型,它選擇了整個危機事件中一個小的事件進行報道,以小見大地對政府在次生危機中的作為給予了肯定。雖然在事件已經發生之後完成,但其多視點表述的方式、視頻與實拍結合的影像、聲音與畫麵的完美組合,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現。該片在事件後續期的影響範圍內進行傳播,擴大了認同效應,更好地凝聚了人心,是2008年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專題片的上乘之作。

在片子完成過程中,導演選擇了使用多視點重述的方式,通過不同人物的回憶拚貼出整個事件的起因,並且以此多視點交替的方式,全方位展現了事件的起承轉合。

在片子一開始,創作者通過“記者手記”的方式切入故事:

有人說,在那一天廣州一直在下雨,也有人回憶說,那是一個熱得讓人淌汗的晴天,他們共同的記憶是,那一天是2008年1月26日。

這樣的一段敘述,明確點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也將人們很自然地帶入當時的情境中。這樣的切入方式既是一個純粹客觀視角的展現,同時也暗示了這是一個集體的記憶。

此後,不同的人物開始通過口述進行回憶,通過大家不同角度的講述還原出了這段經曆。在人物的選擇上,從車站廣場的播音員,到當時正要排隊回家的農民工,到擔任此次疏導工作總指揮的廣州市公安局局長等,眾多親曆者加入到講述團隊中,通過他們的描述將事件重新描摹出來。

例如,播音員韓弘在描述中講到了突發事件最初的情景,當她突然發現火車站前廣場人潮湧動的時候,她的心理反應;講到她被困在廣播車上無法離開,經過16個小時之後才被兩名同事架出去,穿過人潮去上廁所和吃飯的事情。緊接著,導演加入了當時要回家的農民工許元金的采訪,他從自己和女兒到達現場開始,從另一個視角描述危機事件的過程。眾人的講述將事件的多個“碎片”重新拚貼起來,形成了一個事件場,而不同角度的觀察和描述更加為事件的全麵展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的維度。

當然,旁白解說也很重要。旁白的解說詞將整個事件串聯起來,作為一個全知視點,與個人的講述結合起來,點麵結合,對於整個事件的表述起到了很好的結構作用。

在整個案例中,創作者通過危機事件的親曆者的口述將危機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進行了回述,在整個修辭策略中,貫徹了“同情認同”的理念,讓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切入到一個個獨立的觀察視點中,觀者跟隨講述者一同重新經曆了事件發生時的各個現場,對每一位親曆者的親身體驗有了切身的感受,從情感的角度更易於對當時的情況進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