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本的主體性:敘事層麵
在報道層麵體現的國際危機傳播文本的客觀性,對於閱讀者而言,主要意味著在收看報道的時候獲取了一個又一個的新聞要素並對它們作出自己的解釋。在這個層麵上,這些要素是分散的,它們互相之間的關聯還沒有進入理解(或闡釋)的門牆之內。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這些要素是由一個具體的文本製作者“講述”給閱讀者的。在“講述”過程中,文本的製作者需要對事件要素進行有序的組織,毫無疑問,製作者的主動行為和價值取向將對文本結構和內容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國際危機傳播的文本因製作者的主體性而呈現出的相應特點非常明顯,這種特點也形成了文本自身的主體性。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作者也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一次具體的國際危機傳播過程中,文本的製作者(主要是新聞傳播業者)對一起危機事件的敘述必然有其自身的創造性和傾向性。在現在信息渠道非常通暢的情況下,記者編輯已經很難獲得獨家新聞的發布特權了。在大家麵臨同樣的新聞來源時,新聞記者要想使自己發布的報道得到受眾的認可,需要經營的重點就不再是何時何地何人何事這些簡單的要素了。他們現在更加看重的是要素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將這些要素串聯起來,從而推動閱讀行為的順利展開,吸引讀者看下去。用敘事學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敘述過程。而對於文本的閱讀者來說,如果其理解行為能夠進入到揣摩創作者技巧和意圖的層麵,對文本的解釋就進入了敘事層麵。
敘事(narrative)是敘事學的核心命題,簡單地說,就是講故事。研究如何將“故事”敘述給讀者的理論就稱作敘事學。傳統的敘事學研究主要以文學為對象,後來隨著“文本”意義的放寬,其研究方法逐漸移用到其他領域。現代新聞的文本成為“敘事”的研究對象並非偶然,因為在現代新聞業發展的過程中,“故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以至於講故事的方法已經成為當代新聞敘述和寫作的核心技巧。
曆史地來看,故事化、趣味性在當代媒體中的盛行是媒體大眾化、商業化的結果,是媒體競爭和受眾選擇的結果。自新聞業進入大眾化發展的第一輪——廉價報紙的時期開始,奇趣的故事內容就逐漸替代之前政黨報紙時期為精英人士服務的嚴肅政論而成為吸引普通大眾的主要內容。最早的大眾化報紙,美國紐約三大廉價報紙之一的《太陽報》,其最大特點就是用趣味性的故事來吸引普通讀者。而現在即使是《華爾街日報》這樣嚴肅的財經類報紙,也已將講故事作為最重要的手段。20世紀30年代,其總編巴尼·基爾格爾就已經提出“不把銀行的故事說給銀行家聽,而是說給銀行的客戶聽”。其著名的口號“給我一個生動的故事”開啟了趣味情節引領財經新聞的時代。可以說,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講故事已經成為現今各種媒體的必然選擇。這種特點同樣體現在國際危機傳播的文本當中,無論這種文本的載體是文字、聲音還是影像。
在目前的國際危機傳播方式中,電視新聞直播因其直觀、快捷等特殊秉性使得電視媒體成為重大國際危機事件發生時最有影響、最為強勢的傳播載體。許多電視媒體都因為對重大國際危機事件的傳播而聲名鵲起,也正好說明了電視在國際危機傳播中所具備的媒體優勢,如海灣戰爭中CNN崛起、中東危機中半島電視台揚名、“9·11”事件中鳳凰衛視擴大了在全球華人中的影響,形成了“有大事,看鳳凰”的口碑等。在國際危機事件發生時,相對於其他媒體而言,電視新聞直播更加直接、快捷、鮮活、富有現場感,然而,即使在電視新聞直播中看來是直接來自現場的第一手報道,也是經過製作人員精心安排和組織的,它仍然是一場敘事。
在對一場國際危機事件的直播中,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當然圍繞著“現場”來構建。所謂現場,指的是正在變動的當下情景,它構成了對觀眾的“核心吸引力”,現場的不斷變動吸引觀眾一直往下看。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推動“故事”進展的最重要元素其實是懸念,即將得出而又還沒有得出的結果是真正吸引人的原因。問題在於,即便是一場懸念叢生的國際危機事件,在電視新聞直播的過程中,也不可能保證現場在任何時刻都有變化出現。那麼對於電視新聞直播文本的製作者而言,如何保證敘述的內容能夠不斷有“變動”出現,從而吸引觀眾一直看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