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2003年,西方媒體對中國“非典”事件的報道,則與“挑戰者”號爆炸時的處理完全不同。各大媒體主要對中國處理“非典”的做法進行批評,強調“非典”在中國的蔓延與政治製度的相關性。有學者比較分析說,當艾滋病在美國誕生並從美國向世界傳播的情況下,媒體往往是從衛生、健康的角度進行報道,而中國出現“非典”後,西方媒體則主要從意識形態和政治體製的角度來解讀。在“非典”事件報道中,西方主流媒體表現出的“一致的闡釋”是非常明顯的,其傳播意圖和傾向也在這種“不約而同的互文性”中表現得非常清楚。
即使是對同一國際危機事件的報道,中西媒體在進行處理的過程中,也“必然”地表現出如上所說的差異。有學者比較了汶川地震時中國媒體和國際媒體的報道,發現了一些明顯的不同。比如《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注重報道劣質的校舍建築問題,發表的照片中,已成廢墟的校舍與依然矗立的賓館高樓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而在國內,這類報道在新聞媒體上則很少見到,對此的揭露或批判性的言論幾乎沒有。涉及災區學校的報道,國內媒體的內容往往是有關學生災後心理健康方麵的,而“範跑跑”的議題則一度非常熱鬧,網上網下,鋪天蓋地進行著公開討論。很顯然,中西媒體麵對同一個危機事件時所作出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使在危機事件中同一個材料和問題的處理上也完全不同,大家都在“自說自話”,正好符合了邁克爾·裏傑斯特所提出的“3T”原則之一:Tell it your own(以我為主提供情況)。
到這裏我們不得不說,國際危機傳播過程中的闡釋是複雜的,而在“互文性”的基礎之上的闡釋就顯得更加讓人捉摸不透。海德格爾說過,理解不可能是純然客觀的,不可能具有所謂的客觀有效性;理解也不僅是主觀的,理解本身還受製於決定它的所謂“前理解”;一切解釋都必須產生於一種在先的理解,解釋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新的理解,這種新的理解可作為進一步解釋的基礎。用這段話來概括我們這一段討論的主旨是再合適不過了。對於國際危機傳播的文本,我們應該綜合考慮其在多個層麵的不同屬性,對文本自身的特點以及文本之間的關係多作比對觀察,對國際危機事件本身以及各個傳播主體的傾向才能有更加深入和全麵的“理解”。
三、國際危機傳播中的闡釋要件
當我們了解到國際危機傳播的闡釋行為會在三個不同的層麵進行,其文本也因而具備不同的屬性並產生不同的意義之後,來了解國際危機傳播在闡釋過程中的主要控製因素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闡釋學的核心是‘理解’問題,它通過作者、文本和讀者的意義關係的研究,考察解釋過程中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弄清曆史傳統對理解的影響,區分說與聽以及寫與讀這兩種對話模式,探討作者心態對原文意義的涉入,釋明理解原文意義以及讀者自我理解的關係。”因此,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講,解釋學可以看做是關於理解和解釋“文本”意義的理論或哲學,其對“文本”意義解釋的範圍大致包括:對文本作者、文本的結構和意義、讀者接受文本等的理解和說明。“任何解釋活動,至少涉及三種現實:某種有待解釋的現象,某個對那一現象進行解釋的人,以及上述兩者之間的某種相互作用。”闡釋學者們指出的這些闡釋要件對國際危機傳播而言同樣也是適用的。
我們前文已經談過,國際危機事件是“被言說”的,也就是說,人們隻能通過“文本”來了解一個事件。這個“了解”包括讀取文本中的客觀信息、揣摩故事中的作者意圖以及文本之間透露出來的關係含義,這一切實際上就是對文本進行“理解”和“闡釋”的過程。在這種“理解”和“闡釋”的過程中,文本、作者、讀者及其之間的關係是主要的控製性因素。
我們回頭看看馬拉鬆之戰中通信兵菲力比第斯最後呼喊的那句簡單的口號“我們勝利了”。在文本發生意義的過程中,每一個要素是在與隱含要素的對應中顯示其含義的,在這裏就體現為:“我們”與“他們”相對應,“勝利”與“失敗”相對應。用符號學者索緒爾的“聚合”概念來看,“我們”和“勝利”這兩個詞之所以產生意義,就是建立在與“他們”和“失敗”兩個詞的對立上麵的。也就是說,如果隻看文本中透露的客觀信息,“我們勝利了”與“他們失敗了”沒有什麼差別,都能讓人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但為什麼菲利比第斯一定會選擇前者而不是後者呢?從敘述人稱的角度來看,“我們”為第一人稱,“他們”為第三人稱;“我們”主觀,“他們”客觀。菲利比第斯在敘述上選擇的是“主觀”的角度,這是由他作為文本作者的立場決定的,因為他是雅典軍隊的代表。同時,作為文本的收聽者——雅典城中焦急等待決戰消息的人們,與文本作者的立場也完全一致,這些人們首先關注的也是“我們”的情況如何。因此,“我們勝利了”這句生命最後時刻的呼喊,不僅透露了客觀的信息,還表達了敘述者的立場和情緒,同時也滿足了聽者的需求。盡管這句最後的呼喊產生時隻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但其文本的內容是由文本作者與文本之間的關係,以及文本作者與聽者之間的關係決定的。盡管隻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已經包含了國際危機傳播在“理解”與“闡釋”過程中的基本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