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思維為國際危機報道帶來的最大特點就是客觀。跳出事件本身,綜合辯證地看待所報道的事件,既容易對事件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又可以避免主觀的傾向。但同時,綜合思維容易使報道脫離本質,缺乏具體的細節,進而缺乏現場感、生動感。
分析思維慣於從個體或具體事物出發進行報道,能夠拉近報道與受眾的距離,報道細致具體,更具吸引力和現場真實感。缺點是很容易失去客觀性,透露出強烈的主觀色彩。
總的來說,綜合思維和分析思維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如果缺乏綜合思維,就會產生片麵認識;缺乏分析思維,隻站在整體的角度來看,很容易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因此,兩種思維方式結合互補,才能夠在國際危機報道當中發揮作用。
(三)思維方式引起的報道傾向差異
中國的報道傾向於尋找和諧一致,而西方的報道喜歡挖掘對立矛盾。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人注重“統一”,西方人注重“對立”。費爾巴哈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東方人見到了統一,忽視了區別;西方人見到了區別,忽視了統一。也就是說,麵對兩個事物,中國人更強調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而西方人則強調它們之間的差異和鬥爭。
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中西方在麵對同樣的國際事件時有著不同的認識,因此常會出現報道立場的差異。
2007年3月23日,15名英國水兵在波斯灣被伊朗軍人扣留,英國的《泰晤士報》、美國的VOA和中國的《人民日報》分別對其進行了報道。從報道的標題以及報道首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由思維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報道傾向的差異。
《泰晤士報》標題:Hostage Fears over Troops Seized by Iran(人質受困於伊朗部隊)
《泰晤士報》報道首句:Britain"s crisis with Iran deepened last night after Tehran justified seizing 15 British servicemen by claiming that they had strayed into Iranian territorial waters“illegally”.(英國與伊朗的危機昨晚開始激化,原因是伊朗以英國“非法”入侵伊朗海域為名,正式拘捕了15名英國軍人。)
《人民日報》標題:Special Focus on“Sailors Issue”Between Iran,Britain(特別關注之伊朗與英國海軍糾紛問題)
《人民日報》報道首句:The Iranian navy seized 15 British Navy servicemen,including a female marine,in a long-disputed the Arab waters between Iran and Iraq on March 23.(3月23日,位於伊朗和伊拉克中間的阿拉伯海域的問題再次引起爭端,伊朗海軍拘捕15名英國海軍,其中包括一名女性。)
VOA標題:Iran Captures 15 British Troops in Persian Gulf(伊朗在波斯灣拘捕15名英國軍人)
VOA報道首句:Iranian naval forces took 15 British sailors and marines captive early Friday in the northerm Persian Gulf.(星期五伊朗部隊於波斯灣北岸強行拘捕15名英國海軍。)
這三則報道,VOA和《泰晤士報》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傾向,VOA以Iran為主語,顯然在這裏強調了過程中的“施動者”伊朗。而《泰晤士報》正相反,以人質(Hostage)為主語,並運用了被動語態,把“動作者”(Iran)放到了次要位置,使人們更加關注英國水兵,其中帶引號的“非法”,更是表現出了對伊朗這一行為的不滿。《人民日報》則比較中立,客觀地描寫了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