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國際危機傳播中文化和宗教的作用(3)(1 / 3)

第三節 規範體係的文化、宗教差異與國際危機傳播

規範,就是調整和限製人們行為的原則,它根據社會的普遍認同所指定的,要求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符合群體的利益,使社會整體化。規範體係的形成與地區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分不開,不同地區也因此呈現不同的規範製度,這之間有融合也有矛盾。

社會學家貝滕豪森(Bettenhause)曾經說過:“社會規範是影響人類活動的最無形、最強大的社會控製形式之一。”傳播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因此它受控於規範體係。在文化、宗教差異的影響下,不同地區對於傳播有著不同的規範製度,也就形成了不同理念和方式的傳播。尤其是在國際危機傳播這一非常領域裏,跨文化、跨宗教、跨地域的傳播成為全球信息交換的主要方式之一。國際危機事件往往需要準確有效地傳播給世界各地的人們,然而,不同的文化、宗教規範體係使得同一篇新聞報道產生了不同的地域化的解讀,文化、宗教規範體係的碰撞導致了國際危機傳播的或碰撞或交融的過程和結果。由此看來,規範體係是帶有濃厚文化與宗教色彩的,會對國際危機傳播產生不可規避的影響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文化規範

(一)習俗規範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說過:“隻要大多數人的行為考慮了風俗的存在,並參照了風俗,某一個人不按照風俗行事,他的行為就‘不適應’環境,他就必須承受大大小小的不快和損失。”一般來說,習俗比其他任何的社會規範都能更加廣泛地熏陶和感染人們的行動,因為習俗“非一人而成,亦非一日而積”,是具有長期的傳播影響力的。

由此看來,在國際危機傳播中,傳播者首先需要選擇適當的報道策略,熟悉各地的習俗,避免發生習俗上的傳播衝突,減少“不快和損失”——也就是收獲最好的傳播效果,避免不必要的傳播誤讀。其次,適應地域性習俗規範的國際危機傳播形式和內容,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從心理上拉近了傳播者和受眾的距離,使傳播者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融入受眾群體的一部分;相反,不適應地域習俗規範的國際危機傳播形式和內容,容易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產生距離感,成為和受眾群體脫離開的個體,而對於不屬於群體本身的事物,人們常常需要時間去審視,並且更嚴格地去判斷,也就更不容易接納和認同。

(二)禁忌規範

每個文化中都存在著不能觸碰的禁忌,禁忌是人們對事物接納的極端認識,常常是極為神聖或者極為黑暗而不能去觸碰的。作為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同樣表現出地域性。

禁忌約束著本地人的思維、信仰、行為,遵守禁忌規範是一定程度的尊重。在國際危機傳播中,傳播者把本國的信息向異地傳播,或是傳播者向本國傳播關於異地的信息,這時就需要傳播者尊重本國以及他國的禁忌規範。不觸及他國的禁忌,也是對他國的尊重,而尊重是一切傳播順利進行的根本。

比如,很多國際媒體都會向前往阿富汗報道的記者發放“禁忌令”,包括:不許同阿富汗婦女握手;不許給阿富汗婦女照相;不能在阿富汗人祈禱時打擾他們;不能踐踏阿富汗人祈禱用的地毯,等等。試想,在國際危機傳播中,如果媒體不顧及阿富汗的禁忌規範,大量拍攝阿富汗婦女的樣貌,或者影響他們正常的祈禱過程,不僅是對阿富汗人的不尊重,報道內容很可能因此不能得到阿富汗人的配合而失去真實性,傳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道德規範

對於道德的定義有很多,蘇格拉底認為,罪惡是對於道德所應知的許多事物的無知,而道德就是知識。霍爾巴赫認為,道德就是善的行為,就是做善事、為旁人的幸福盡力。換言之,道德就是為社會的利益、幸福、安全而盡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