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國際危機傳播中文化和宗教的作用(4)(1 / 3)

第四節 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與國際危機傳播

一、語言符號與文化、宗教

語言與文化、宗教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麵,文化與宗教是誕生於語言中的,語言記載並傳播著文化與宗教;另一方麵,語言也在特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有了更為全麵而深刻的含義。

語言代表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本質,維特根斯坦(Wittergenstein)曾經指出:“我的語言的限度,意味著我的世界的限度。”因為有了世界,才有了語言的深度;因為有了語言,才有了對世界的態度。在國際危機傳播中,語言符號作為傳播的重要元素,常會對傳播效果產生關鍵的影響。

(一)語音

語音,是由發聲器官決定的語言的載體。一方麵,它具有個體特殊性;另一方麵,它具有社會同一性。索緒爾曾經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語言就像一張紙,語音是紙的這一麵,觀念思想是紙的另一麵。我們不能隻拿起紙的這一麵,而不要另一麵。”由此可見語音的重要性。

同樣的內容,即使用同樣的語氣讀出來,還是會由於語音的差異產生不同的聽覺感受。這種語音差異,是伴隨著語言誕生以來數千年來形成的地域性習慣。

首先,不同的語種,發音的部位不一樣。比如法語和西班牙語,常會出現大舌音和小舌音,但是在漢語裏,卻沒有這樣的發音需要。歐洲人發聲部位靠後,顯得渾厚有力;亞洲人發聲靠前,聲音略顯單薄;東南亞地區發音靠近鼻腔,富有異域風情。另外,即使是同一語種,也會呈現地方差異。我國地大物博,包含了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以及湘方言七大方言,每種方言的發音習慣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也就各異。譬如北方方言包含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較為簡單,因此北方方言聽起來剛直爽朗;而南方方言的聲調複雜,客家方言有六個聲調,吳方言有七到八個聲調,因此南方方言聽起來更加輕快多變。

在我國,大部分電視新聞都采用標準的普通話發音,聽起來最為正式、嚴肅,當然也有個別地方台采用方言播報新聞,但是這無疑會局限收視群體,陌生的語音會令觀眾感覺奇怪,需要時間去適應。

(二)詞彙詞義

詞彙是語言傳播的基本要素,同時也體現著文化、宗教的差異。語言學家奈達就曾指出:“某一種語言在某些領域具有較高比例的詞彙,也就體現了該文化的著重點所在。”由此可見,詞彙反映著文化,反映著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方式和分類方式。

詞義也就是詞彙的意思。對於同一種事物,往往有多種不同的詞彙去表達,愛斯基摩人有一百多個詞彙來表述冰與雪,傳統的阿拉伯語中有六千多個與駱駝有關的詞語。同時,同一詞彙又有多種含義,英語中500個最常用的詞彙可以有1.4萬種解釋。因此,詞彙詞義在傳播過程中常會帶來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關注點,因此他們的詞彙關注點也存在著差異。一種語言中的詞彙往往很難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與之完全匹配的,這無疑會在交流中形成巨大的障礙。當然,隨著文化的融合,人們利用外來語的方法,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比如中文的“豆腐”、“功夫”、“麻將”等詞,就被直接挪用為英文,而中文裏也有不少引入的外來語,如“沙發”、“拷貝”、“咖啡”。據統計,英語中常用的兩萬個詞彙中,約有75%是外來語。外來語的多少,不僅僅體現了一個地區語言的發達程度,而且也體現了該地區對於文化的開放程度。

第二,一詞多義常會帶來誤讀。人們通常會根據本土的語言習慣理解詞彙的意思,文化差異導致的語言習慣差異,常使得同一個詞彙被不同地區的人理解成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中國現代京劇著名曲目《紅燈記》(Story of Red Light)常被西方人誤解,因為西方國家提供色情服務的街道常被稱為紅燈區(red-light district)。

(三)語言規則

語言規則分為兩個方麵,其一是語法規則,是語言構詞造句規範的綜合;而另一方麵則是語用規則,是指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文化、宗教等因素。語法規則是嚴格的語言表達上的規定,如果不按照語法規則表達,就很可能無法準確表達出信息的含義。而語用規則是相對靈活的,它沒有一個準確的條文規定,是在文化、宗教的影響下,經過上千年形成的語用習慣。雖然語用規則更具靈活性,但在日常交流中,語用規則的碰撞與融合體現得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