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附錄(1)(1 / 3)

附錄一路透社對“7·5”事件報道的內容分析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本文考察的對象——新疆“7·5”事件,本身為發生在中國的區域性危機事件,但是因為其涉及複雜的各方利益和曆史背景,使這一事件在國家間、地區間也受到高度關注,從而具有國際危機事件的性質。國際危機事件的傳播包含有兩層意義,一方麵可以理解為國內危機事件在國際上的擴散和傳播,另一方麵可以理解為國際危機事件本身在國際上的傳播,本文研究的對象屬於前者。在對路透社的報道進行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本文試圖從個案出發對國際危機事件的傳播過程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選取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之間,路透社英國版對新疆“7·5”事件的所有報道文章進行編碼分析,文章樣本來源為路透社網站。在樣本采集的過程中,筆者分別以Xinjiang riot、Xinjiang 5 July、Urumqi 5 July、Urumqi riot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將得到的搜索結果刨除重複或無效報道,共得到89篇有效樣本。

在對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時,本文主要從報道的基本情況、文字報道和圖片報道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報道的基本情況分析包括文章日期、文章長度、發稿地;文字報道分析包括報道類型、寫作手法、主要涉及信息、信息來源、對信源的引用程度、信源呈現的態度立場、涉及的第三方力量、第三方的態度立場、報道的態度立場、冷戰思維考察、關聯的事件等;圖片報道分析包括圖片來源、畫麵主體、畫麵主題、特殊群體等方麵。為減少誤差,保證內容分析的客觀性,二次編碼被用來檢驗此次試驗的信度,結果顯示本次研究的信度為0.82,滿足有效信度的範圍。編碼後的統計資料,使用SPSS16.0進行分析,下麵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報道的基本情況分析

首先從報道發表的情況、發稿地以及報道的篇幅對路透社的報道進行整體的認知,以對其國際危機事件報道的風格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一)發布情況分析:報道量集中,隨進展有明顯波動

通過對樣本的統計和分析,可以看到危機事件發生後短期內即形成報道的高峰。路透社對“7·5”事件報道的第一個高峰發生在事發當月。2009年7月5日至31日的26天時間內,路透社共發布了57篇報道,占總報道量的64%,次月報道量即驟減到7篇,而在9月份因為“針刺事件”等突發事件,這個月的報道量又上升到16篇,形成第二個報道高峰。自2009年9月之後,報道一直保持一月一篇的狀態,直到2010年7月,在危機事件發生一周年時又分別在3日和5日各發布了一篇報道。

路透社對“7·5”事件報道的集中情況也印證了危機報道及危機傳播中的“黃金時效性”。對於傳播中的各方來說,能否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作出及時的反應將影響此後危機事件的傳播方式和主導權。

(二)發稿地分析:以事發地為主,廣泛輻射周邊

路透社對“7·5”事件的報道呈現出發稿地的接近性和多樣性。在報道中,發自事發地烏魯木齊的稿件有27篇,占總數的30%;發自北京的有24篇,占總數的27%。這兩個發稿地都在危機事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烏魯木齊是事件的起源地,北京是政府決策和措施的集中體現,對它們的接近性體現出消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同時,未標明發稿地的報道也占相當數量,有23篇,占總數的25%。此外,對“7·5”事件的報道有13個不同的發稿地,涉及的國家除中國之外,不僅有亞洲的日本、越南、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比利時、瑞士,北美洲的美國,範圍遍及全球。

危機事件的報道中,隨著危機事件的國際化傳播,相關報道已經不僅限於事發當地,而呈現出更加廣泛和複雜的狀態。

(三)篇幅分析:中長篇為主,短篇為輔

路透社主要運用中長篇幅對此次事件進行報道。在89篇報道中,300-900字的中長篇報道有65篇,占總數的73%,其中以消息、通訊和事件特寫居多;300字以下的報道有17篇,全部為消息,其中100字以下的短消息有3篇;900字以上的長篇報道有7篇,包括5篇通訊和2篇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