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附錄(2)(1 / 3)

1.信源分析:來源複雜多樣,官方與民間並重

路透社對中國新聞機構和中國政府機構的信息引用的最多,分別為67次和56次,占總數的20%和17%左右。引用的中國新聞機構信息絕大多數來自新華社,此外《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的信息也常被引用。被引用的中國官方機構涉及也較廣泛,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新疆人民醫院辦公室、中國外交部等機構及其發言人。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來自反華分子和組織的信息也達到了總數的10%左右,是除了中國新聞機構和中國官方機構外,被引用最多的信源。這其中包括以“美國維吾爾協會(Uighur American Association)”、“世界維吾爾大會(World Uighur Congress)”、“突厥斯坦伊斯蘭黨(Turkistan Islamic Party)”為代表的反華組織或恐怖組織,以熱比婭、迪裏夏提、吾爾開希為代表的反華分子,以及未注明身份的“獨立組織”[在報道中以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s)、流亡的維吾爾族人(Uighurs in exile)、流亡團體(exile groups)等指代]。這些反華分子及組織的言論構成了少數民族“獨立”及“不滿”、事件因由和背景資料,以及民族衝突史料這三個主題的主要信源。此外,在關於政府反應及措施、少數民族與漢族衝突這兩個主題中,其言論也占重要比例。與此同時,來自反華分子或組織的信息多呈現出明顯的負麵立場。

來自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無標明或自采、匿名或信源不清的信息比例相當,都在9%左右。這三類信源中,隻有第一種有具體指向,而且引述的當地少數民族居民信源略多於當地漢族居民信源。雖然這兩種信源比例相差不大,但是綜合考慮到在“7·5”事件中雙方的傷亡損失情況,路透社在報道中對維吾爾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信源仍表現出較強的偏好。一些樣本中還出現諸如“當地居民(local residents)”、“許多維吾爾族人(many Uighurs)”、“幾乎所有的維吾爾族人(Nearly all Uighurs)”、“分析師(analyst)”等不確定的信源來描述事件或進行分析評價,這些信源的有效性有待考察。

引述比例不到1%的信源有1個,是直接來自於動亂分子或抗議分子的信源,兩次引用都是在2009年7月8日的報道中出現,分別來自漢族和維吾爾族的抗議分子。

其他幾種信源中,“國際組織及機構”涉及歐盟、聯合國高級人權組織、香港人權監察站、國際特赦組織等;“外國官方”涉及美國國務院、土耳其總理、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南非政府等;“外國機構專家學者”涉及化險谘詢公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等;“外國民間”涉及電影節組織者理查德·摩爾、一位在阿拉木圖的維吾爾族代表等;“中國機構專家學者”涉及浙商證券分析師、香港科技大學教師、龍洲經訊常務董事等;“國內民間”涉及“一位蒙古族校長”等;“外國新聞機構”涉及土耳其媒體、日本電視台、泛阿拉伯的《生活報》等。

來自於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信息引用有6次,包括新浪網、電腦之家、優酷網等,其中還有一個信源是發表在博客(truthreconciliation.blog.com)上的“多人聲明”。雖然引述次數不多,但互聯網信息作為直接信源出現在路透社的報道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危機事件在國際化傳播中的途徑多元性,以及國外媒體對國內互聯網信息輿論環境的關注。

在被引用的338處信源中,有61處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偏向度。本文認為包含有消極意象詞彙的偏向度為負麵偏向,有54處;包含有積極意象詞彙的偏向度為正麵偏向,有7處。負麵偏向度的詞彙和描寫多出現在對政府行為和措施的報道中,如在對政府逮捕犯罪嫌疑人進行報道時,多次引用當地維吾爾族居民稱政府進行“胡亂掃射(indiscriminate sweeps)”,稱維吾爾族居民被“動物般地對待(treat like animals)”;在事件發生的原因上,報道引述外國機構和反華組織的觀點,普遍認為是由於“中央嚴格的統治導致最終爆發暴力行為(tight central rule and periodically erupt into violence)”;報道中還明顯表現出對象的傾向性,多篇報道著重描述維吾爾族居民在衝突中受到的傷害,如維吾爾族受訪者稱“我看見士兵如何毆打每個維吾爾族人,我們看見他們如何將屍體裝上卡車(I saw how soldiers beat up Uighurs,everyone.We saw how they loaded dead bodies onto trucks)”。但是對於在事件中傷亡和損失更大的漢族居民,在報道中極少以具體詳細的案例進行描述。對於發生在7月5日的漢族傷亡事件多是以簡潔的回顧性文字出現,很少有對近兩百名漢族遇難者進行詳細報道的文字,卻以更多筆墨描寫7月5日之後“憤怒的漢族”給維吾爾族居民帶來的“威脅和恐慌”。在這樣的報道比重下,漢族居民的受害者的角色被淡化,而維吾爾族居民“弱勢群體受害者”的形象被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