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附錄(3)(1 / 3)

2.關聯事件分析:多關聯以中國為主體的危機事件

在路透社的報道中,除了“7·5”事件本身,還涉及很多其他的事件。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2009年6月發生在韶關工廠指2009年6月26日淩晨在大型外資企業韶關旭日玩具廠宿舍區內發生的一起群體鬥毆嚴重治安事件。的衝突事件,這次事件導致兩名維族人死亡,路透社的報道普遍認為這次事件是導致“7·5”事件爆發的原因,因此在報道中被多次提及;西藏事件也是被提及次數較多的關聯事件,因西藏在2008年3月同樣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衝突事件,且也有境外反華勢力的介入,因此在報道“7·5”事件時,西藏“3·14”事件常作為對比事件出現;天安門事件是出現在曆史背景資料回顧性報道中。

除了這三個提及較多的事件,還有一些其他關聯事件被提及,比如力拓商業間諜案指2009年7月5日上海市檢察機關以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上海辦事處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準逮捕決定。2008年東突公交爆炸案指2008年7月25日,一自稱是“突厥斯坦伊斯蘭黨”的組織25日(美國時間)在美國一家網站上發布了一段視頻錄像,威脅要對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發動襲擊,該組織還宣稱對近期發生在中國城市的爆炸案負責。對此中國警方26日回應說,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事件與恐怖襲擊有關。H1N1甲型流感事件,等等。

(四)報道的態度和立場分析

上文從信息源和信息內容方麵考察了路透社在選擇信息時的偏好和傾向,通過信源的選擇,間接地反映路透社報道的態度和立場。這裏從路透社報道中對三個主體的描寫,更直接地來看報道的態度和立場。這三個主體分別是中國政府及媒體、動亂分子和境外反華勢力。在89篇報道中,對這三個主體幾乎都沒有出現明顯的正麵詞彙描寫,但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麵詞彙描寫。

在報道中國政府和媒體時,多次形容中國政府打擊暴亂分子、維持地區秩序的行為是“追捕(a hunt down)”或者“嚴厲打擊(a harsh crackdown)”,軍隊進入新疆被形容為“衝進(stormed)”或“壓碎(crushed)”;在說到新疆少數民族政策時,認為少數民族“不滿被北京方麵控製(resent controls imposed by Beijing)”,認為即使在平時,新疆維族居民也處於“警方嚴密的監控下(under tight police security)”。對中國媒體,路透社這樣描述:“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信任中央——在這些天操縱媒體,並且特別對維吾爾族人不滿(Few in China trust central state-run media these days,and that applies especially to the discontented Uighurs)。”

路透社的報道很少直接援引暴亂分子為信源,對暴亂分子的直接描述也比較少。比較明顯的負麵描述有以下幾次:一次稱之為“被驅逐的分裂主義者”,一次稱之為“暴民”,一次稱之為“反華暴亂者”。大多數時候,極少有直接描述“7·5”事件當天的施暴者的內容,而對其後的事件參與者多稱之為“抗議者(protester)”。

對反華勢力的負麵描述出現的更少,僅有的兩次,一次稱之為“好鬥的群體(militant group)”,一次稱其“煽動建立一個獨立的東土耳其斯坦(agitating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East Turkestan)”。

此外,借鑒美國新聞社會學家愛德爾曼(Edelman)和新西蘭政治學家赫什博格(Hirshberg)的“冷戰思維”的三要素,本文還從“自由”、“民主”和“共產主義(共產黨)”三個方麵考察了路透社報道的態度和立場。在所有的報道中,共有11次提及“獨立(independence)”或“自由(freedom)”,多為境內外分裂分子妄圖分裂國家,建立“東突厥”的言論。有3次提到“民主(democracy)”,2次在提到“天安門事件”時出現,1次在提到台灣時出現。有2次出現“共產黨(communist)”,1次是熱比婭稱“‘共產主義的陰影’可能在民主的台灣失敗(the‘shadow of communism’could fall on democratic Taiwan)”,另1次是在報道《亞洲各國普遍擔心,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發出旅遊警告(Asia Worried as Kazakhs Warned Against China Travel)》中提到“共產主義的政權(communist reg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