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附錄(4)(1 / 3)

附錄二德國主要媒體對“7·5”事件報道的內容分析——以三家德國主要媒體為例

一、事件回顧

2009年7月5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發生一起惡性暴力事件。事件造成156人死亡,傷者逾千。事件震驚中外,一時間,新疆烏魯木齊成為境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國際輿論方麵,新疆長期以來都是“敏感之地”。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此事件是境外恐怖主義操縱的暴力事件。在“7·5”事件中,境外媒體不斷跟進事件進程,對輿論走向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有報道認為,這是中國內部矛盾激化的結果;也有報道認為,這是西方情報機構插手中亞事務的作品。事件的進展和外國媒體的報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當下,外媒對此事的報道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在這一敏感時期對中國的態度。其中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西方媒體對新疆“7·5”事件報道的背後隱藏著多少陰謀?

在世界局勢波譎雲詭、變幻莫測的時代,怎樣既能將“危機”成功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又能最大程度降低事件的負麵影響,成為重要的傳播策略?對西方國家媒體的報道模式以及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態度的研究是把握這些傳播策略的基本前提。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在此之前,德國各主流媒體對西藏“3·14”事件的報道已經在中國國內引起不小的反響。王異虹等人也在《德國主流媒體重構的“西藏問題”——德國媒體涉藏報道內容分析》中加以詳細分析。

本文將分析德國主要媒體對整個事件的報道,並以此得出相應的一些結論。研究對象為三家德國主流媒體從2009年7月5日至2009年7月15日(即烏魯木齊暴力事件發生10天之內)對此事件的報道。研究方法則選取內容分析法。迄今為止對內容分析法最經典的定義是伯納德和貝雷爾森在1952年出版的《傳播學研究的內容分析》中提出的概念:“內容分析是一種客觀、係統、能對明確的傳播內容進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在本文中,筆者盡量按照內容分析法的原則來進行研究。

在進行內容分析的過程中,筆者選取了三家德國主要報紙:《南德意誌報》、《圖片報》以及《明鏡周刊》。這三家報紙在德國發行量大、受眾較廣,代表了德國的諸多階層。首先介紹一下選取的三家報紙的概況:

《圖片報》(bild):《圖片報》是德國,也是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在每年世界日報發行量的排名中,它在第3-6名之間徘徊。最近20多年來,其發行量保持在400-500萬份左右,最高發行量為540萬份(1983-1993年),目前的發行量大約為430萬份,發行量處在新一輪的上升期。與此同時,該報由於圖片較多,可以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事件的進展。

《南德意誌報》(sueddeutsche zeitung):是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以訂閱方式發行的全國性報紙,由南德意誌出版社發行。2005年,在由新聞學家齊格弗裏德(siegfried weischenberg)主持的一項有1536名德國新聞記者參與的調查研究中,經過記者們的選擇,《南德意誌報》(34.6%)超過《明鏡周刊》(33.8%)被認為是德國的“重點媒體”(leitmedium)。

《明鏡周刊》(der spiegel):是德國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每周的平均發行量近110萬冊。該雜誌自稱是“德國最重要的且在歐洲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刊”。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家報紙都有非常完善的網絡版,這樣更加方便選取相關文章。在此事件發生之後,它們都對新疆烏魯木齊暴力事件做了相應報道。

三、報道分析

(一)關於“7·5”事件的報道數量

以xinjiang或urumqi等地點名詞作為全文搜索關鍵詞,重點選取事件發生後10天內的報道;此外,由於熱比婭等人與此事件息息相關,故將與其相關的報道評論等也包括在內。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在事件發生之後的發稿量,這一數量直接反映出中國及其敏感地區在世界上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