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9)(1 / 3)

三、報道分析

在7月24日至8月26日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段裏,德國《明鏡周刊》中直接報道美韓聯合軍演的消息僅有6篇相關報道,搜索結果不能不讓人感到吃驚:在中國人眼中如此之大的國際事件,德國媒體卻如此“低調”地加以處理。可以看出,德國主流媒體似乎對這次由美國主導的軍事演習並不太感興趣,或許因為德國本土的內政外交已經相當複雜,本國媒體、政府都對這次的事件關注有限。不過,在整個事件的報道中,德國媒體的措辭卻很值得推敲——德國式報道一貫的精準與謹慎在這裏得以體現。現摘錄如下:

“盡管有周邊國家的威脅(或說警告),韓國還是在周四開始了黃海附近的軍事演習……”

在這裏,很明顯的,這個“周邊的國家”就是指中國,然而它卻並沒有完全挑明;或者,這樣可以給文章增加一點“神秘色彩”;或者,作者的意圖是一旦報道牽扯到了“不該提及”的部分,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麻煩。

另外,《明鏡周刊》對於事件涉及方的報道也很耐人尋味。

有關中方的報道是:“中國方麵曾經多次批評美國與韓國在此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

有關美方的報道是:“美國政府強調,此次軍事演習屬於‘防禦’性質,目的在於對朝鮮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美軍司令部稱,本次演習是為了對朝鮮發出一個信號:該地區絕不能忍受任何侵略行為。”

有關朝方的報道是:“朝方政府最高決策機構認為美國與韓國聯合進行的軍事演習是‘對本國武裝力量明目張膽的挑釁’,在2月時也曾威脅‘不放棄使用核武器’。”“本年度3月份的天安艦事件導致韓朝雙方關係緊張,然而朝鮮方麵否認韓國對此的指控。”

有關韓方的報道是:“首爾總參謀部宣布,這是該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演習。”“韓國方麵加強對韓朝邊境的一些監控,目前為止沒有發現異常狀況。”

在幾篇報道中,絕大部分屬於新聞評論。從上述一些分析中可以發現,對於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危機事件,德國媒體的報道很謹慎地提到了相關的幾方:美方、韓方、中方、朝方。誠然,德國與這次的事件基本沒有什麼相關之處,但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立場,德國也不例外。特別是對於一個國際性的事件,牽涉到本國的外交、鄰國關係等,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再次引發一項“國際輿論危機”。因此,《明鏡周刊》雖然很難真正做到“不偏不倚”,但是,就針對中國一國的態度而言,並不十分令人反感。雖然在對待中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報道問題上,有些遣詞用句無法做到完全客觀、公正,例如,對於社會主義國家朝鮮的報道,在語言上並沒有多少友好的跡象,仍然流露出對朝鮮“先軍政策”、“核武器威脅”等的不滿,但比起以往在中國問題上諸多不友好、明目張膽的“誹謗”來說,這些言論已經平和了很多。不過,幾篇報道涉及的主要是美、朝兩方的態度,對中國方麵態度的關注度並不是很高。

相比之下,就此事件中對中國的評價,“德國之聲”中文網的報道大概更具有啟發性。摘錄如下:

德國媒體:美韓軍演與南海爭端,中國態度非同尋常

美韓在日本海開始大規模軍演,朝鮮外長與美國外長在河內針鋒相對;而東盟又提出了北京很想回避的南中國海海路安全問題。亞洲這一南一北的兩件事之間,有什麼地緣上的聯係?會對美國乃至北約產生什麼影響?……在德國特裏爾大學政治學教授馬丁·瓦格納(Prof.Martin Wagener)看來,真正讓遠在千裏之外東盟各國尷尬的,與其說是美國與朝鮮外長的對抗,莫如說是在場的另外一個區域地緣政治大國——中國。北京不僅在美韓軍事演習問題上,一直在提出明確抗議,而且對於美韓對手的平壤,中國也自有一番良苦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