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類別的話題選擇中,使《魯豫有約》與眾不同和廣受關注的是對於邊緣另類人群、見證曆史的焦點人物、失意英雄這些類別話題的選擇,如對同性戀這種邊緣個體的采訪。在《拉拉的故事》這一期,魯豫請來了在重慶生活的一群特殊的嘉賓,她們是阿琪、於是等一些女同性戀者。通過她們的講述,她們內心世界裏的掙紮、痛苦,她們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現狀,這些觀眾心中所關注、所疑慮的問題,一一得以解決。《魯豫有約》這種話題的選擇迎合了廣大觀眾深切期待了解有關同性戀者隱私的心態。對見證曆史的焦點人物的訪談向來是《魯豫有約》的重頭戲,無論是改版前的北大荒、知青係列,還是改版後的唐山大地震係列等都是通過對親身經曆過中國曆史進程中重大事件的中心人物的采訪,透過他們與魯豫麵對麵真實的交流,配上真實的曆史影像資料畫麵,把觀眾帶入《魯豫有約》所建構的曆史情境之中,一起去共同經曆某一事件、去探尋曆史的真相。個體關於曆史的記憶與觀眾集體無意識地對曆史的關注相碰撞,激起的是智慧的火花。這類話題的選擇是《魯豫有約》獨具特色的一大亮點,直接提升了節目本身的文化品位。“根據談話節目與受眾的關係以及談話節目現場的交流方式來劃分文本,大致分成三類文本:大眾類談話節目、精英類談話節目和專家類談話節目。”《魯豫有約》尤其是改版前的節目屬於精英類的談話節目,而改版後《魯豫有約》拓寬了話題選擇的範圍,加大了對當下的熱點問題和焦點新聞的關注度,如2006年8月31日和9月1日的兩期節目就是關於當下風靡一時的選秀節目而推出的“選秀故事”,8月25日和8月26日的兩期節目就是“我為整容狂”,以及之前5月份節目中的“人體模特”和“胖美人旋風”等,這些節目定位於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緊貼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這樣一來使得欄目本身存在著兩大隱患:首先降低了《魯豫有約》的品牌效應和文化深度。改版前“《魯豫有約》尋找、接觸、訪問的是一個個過去在各曆史時期站在風口浪尖上的焦點人物、失意的英雄、邊緣人群或經曆重大變故的人”,在眾多的談話類節目中,《魯豫有約》就是憑著這一點脫穎而出的;改版後的《魯豫有約》,正如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作客人民網時所總結的,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更像身邊的家長裏短,但這種家長裏短中又透著很多文化、社會、道德的信息。這種基於改成日播的談話節目而擴大題材的考慮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檔有著比較高的文化品位的欄目,這種低姿態讓日漸蕭索的精英文化欄目更加門可羅雀。這不能不說是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的一種悲哀。無論是從話題的設置還是從主持人自身來說,改版後的《魯豫有約》既喪失了之前的鋒芒和銳氣,又暴露了主持人陳魯豫自身的弱點,長此以往,《魯豫有約》這一節目的前途堪憂。
二、主持的藝術——善於傾聽和發問
節目主持人在這時就顯得尤為重要,他是欄目的標識,是觀眾直接審視的對象。談話節目的主持人必須樹立起這樣一種意識,即他是節目或者欄目的品牌特征,是節目或欄目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智慧和文化人格力量及對事實的敏感性和機敏力。陳魯豫是一個有著這種潛質的主持人。她多次被評為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在業界和觀眾心目中都有著良好的口碑。而魯豫本人也正是基於對訪談節目的熱情而不斷取得進步的。凡是描述陳魯豫主持風格的文章幾乎都談到她善於傾聽這一點,事實也的確如此。在與年齡相仿的嘉賓談話的時候,她就像一個知心朋友一樣與對方聊天;在與老一輩的人物相處的時候,她更多的是做一個真誠而熱心的傾聽者;在與小朋友聊天的時候,她更像一個大姐姐。她就像是觀眾的代表,感動時會流下眼淚,悲傷時會神情嚴肅,高興時會放聲大笑。在與嘉賓的交流中特別善於傾聽,陳魯豫總是麵帶微笑地稍微前傾著身子,完全是一副與好友聊天的架勢,而在發問和談自己的印象時則是帶著真誠與坦率的理性聲音,這樣的發問絲毫不會讓人覺得咄咄逼人。對待所有的采訪對象,陳魯豫都是一視同仁,不卑不亢。最主要的是她善於讓嘉賓說出自己心底的話,也許是她的發問格外地真誠與坦白,很多名人都主動要求上她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