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附錄(5)(1 / 3)

另一方麵是演播室模式的突破。在演播室裏,無論是主持人簡要淺顯的評點,還是專家給出的專業化評說,都因為形式的陳舊略顯乏味。《拍案說法》的說書形式和《文濤拍案》的“新派電視評書體”都屬於演播室模式的創新。其中,《文濤拍案》的評書演播模式已經成為節目的特色之一,現代電視節目和傳統藝術的完美結合——這一形式在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法製節目群體中大放異彩,為專家和觀眾稱讚。《文濤拍案》的說書場環境古香古色,說書人身穿中山裝,一派中國古典式的儒雅風範。這些設計雖然都是節目包裝的一部分,觀眾卻能獲得新鮮的心理體驗以及對回歸傳統的認同感。

當中國的電視媒體大步前進在娛樂化道路上的時候,原本嚴肅的法製節目也必然融入其中。這也是由電視的本性所決定的,就像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所說的那樣:“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嚴肅電視’這一術語自相矛盾。”法製節目關於娛樂性的探索必然在喝彩和質疑中前進,《文濤拍案》也必然在驚堂木一聲聲重拍下娛樂並思索著。

(作者:孫靈囡)

附錄10:傾聽你的故事——《魯豫有約》長盛不衰的秘訣

鳳凰衛視2002年1月開播的《魯豫有約》,是一個為主持人陳魯豫度身定做的、開放式的、以深入挖掘被訪者內心深處故事為主的訪談節目。它依托鳳凰衛視的“創業神話”和主持人陳魯豫的個人魅力,一經播出很快受到觀眾的喜愛與歡迎。2005年1月,《魯豫有約》推出了新的版本,與之前的節目相比變化非常大:節目的播出方式由周播改為日播;節目的播出空間從無固定的空間轉變為可以容納300位現場觀眾、同時請多個嘉賓的大型演播室;內容上進一步拓寬,突破話題選擇單一的局限。

總體上而言,改版前的《魯豫有約》多是主持人與嘉賓之間一對一、麵對麵的交流,節目形態多是靜態的人物訪談,改版後大大增加動態的“事件”性和話題式人物的選題,對當下社會熱點的關注更加密切,變成了一個時效性更強的欄目。改版後的《魯豫有約》節目內容上涉及廣泛,姿態上更加平民化,但是主創者們的用心更深。這也是適應不斷變動著的觀眾群體的現實需要而采用的一種高明的節目製作策略。這種多元化、平民化的節目走向是精英文化節目探尋自身生存方式的一種新的嚐試。但是這樣的改版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周播的節目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每一次的製作,改成日播節目之後,為了適應改版後大量新鮮選題的需要,往往拉長了一個選題的播出時間,製作成上下集甚或是上中下集的形式,如對張惠妹、周華健等娛樂明星的采訪,都製作成了三期的節目播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魯豫有約》的改版,就是對原版精英話語的一次稀釋。

然而,盡管如此,在許多老牌談話節目麵臨重重危機之時,《魯豫有約》經過幾年的發展仍然具有蒸蒸日上的聲勢。究其原因,正是其在話題的選擇、主持藝術、談話氛圍的營造等方麵有著不同尋常之處。

一、話題的選擇——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話題的選擇對於一檔有追求、有品位的談話節目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話題的選擇不僅要有意義,更要有意思、有意味。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的欄目宣傳語是“尋訪昔日英雄和有特殊經曆的人群,它將見證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們的生命體驗與心靈的秘密”。

考察《魯豫有約》長期以來的被訪嘉賓,可以總結出其談論話題的六種類別:(1)失意英雄;(2)邊緣另類人群;(3)見證曆史的焦點人物;(4)經曆人生重大變故的普通人;(5)當下的熱點新聞人物;(6)文化名人和演藝界的明星。節目正是要通過展示這些有特殊經曆的人的豐富精彩的人生和他們的情感世界去感動觀眾,啟發觀眾思考,讓觀眾分享嘉賓的喜怒哀樂和人生經驗。圍繞著這些不同的話題類別,關注的中心就是被訪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對於《魯豫有約》而言,重要的不是嘉賓是否為名人,而是他們必須是有故事的人。《魯豫有約》在尋求公眾話語和個人話語之間的共鳴點上,提供了個人心理尋求社會思想的輔助,以及個人窺視他人心理秘密心態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