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附錄(4)(1 / 3)

附錄8:“美女現象”是中國電視幼稚的表現

隨著《氣象新感覺》節目在南京電視台《直播南京》新聞單元中亮相,剛剛沉寂的“美女報天氣”話題又重新被大眾拾起。從先前江蘇電視台的“小璐說天氣”讓觀眾眼前為之一亮,到湖南電視台《星氣象》節目因故停播,再到如今《氣象新感覺》美女主持每晚輪番亮相,麵對“美女主持”競相登場,當許多觀眾發問“氣象節目為何如此青睞‘美女’”的同時,有關電視專家也感慨地表示,熒屏愛“美女”實際反映了中國電視界的幼稚。

一、美女牌為何首選天氣預報

諸多電視台紛紛將美女推到氣象節目的前沿,這種普通人難以理解的舉措在業內人士看來自然是有原因的。電視批評家李幸表示,相對於新聞等其他節目來說,氣象節目時間比較短(大概兩三分鍾),收視率高,這樣,美女出鏡在該節目原因當然也就不言自明。同時,廣告商一貫跟著收視率跑,氣象節目打美女牌也能提升廣告量。相對於李幸的說法,作為當事人方麵的南京電視台有關人士在記者采訪時則稱,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出行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樣,作為出行參考的天氣預報節目也越來越吸引著觀眾的眼球。事實上,世界各地對於收視率居高不下的天氣預報節目都非常重視,像美國、中國港台地區等的天氣預報也紛紛在打美女牌,“而且,啟用美女還能隨氣候變化變換各式服裝,使節目時尚化成為可能!”作為一種佐證,該人士介紹說,《氣象新感覺》首次在南京亮相,實踐證明,這個節目是成功的,“不斷有觀眾來電話表示,這個節目給人的感覺耳目一新,主持人青春時尚,節目也非常健康!”

二、“熒屏缺的就是美女”

從一直以來各個電視台搞的各種選美比賽,到這段時間電視天氣節目中美女熱的升溫,雖然越來越受熒屏青睞的“美女牌”現象已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在有關專家看來,這麼多次的“美女牌”卻打得並不“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著名批評家就語出驚人地表示,內地的電視頻道裏缺少的恰恰就美女。他認為,這種區別於新聞播音員的出鏡美女應該是流行的“美女”、時尚的“美女”,“比如一段時間流行骨感美人,那麼頻道上出現的古典美人就不能被考慮。拿央視來說,以現代的審美標準來看就沒有什麼美女,一個個正兒八經地坐在那邊,她們體現出的感覺是古典而端莊的。”在他看來,長時間以來,內地實際上是沒有“美女出鏡”的習慣的!“一直以來,中國向來都以傳統型的、古典的為評判美女的標準,而如果真的要讓美女出鏡,那麼傳統的審美觀就首先要由現代的審美觀取代。但現在青年人的審美顯然多數都已經港台化、西方化了——這樣的審美觀又顯然不適合目前的中國電視!”

三、“美女現象”是中國電視幼稚的表現

雖然目前的電視節目內容越來越豐富,但清一色地拿俊男靚女作賣點卻是電視台屢試不爽的法寶。不過,對於熒屏的這一共有現象,電視評論家李幸深有感觸地表示,電視需要美女正是它幼稚的表現,“從世界範圍來看,俊男靚女是早期幼稚時代電視的需要,如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台英國的BBC,它最初就是以漂亮的一男一女作賣點。但隨著電視的發展,美女牌早就不時興了!像現在的美國電視,它哪有什麼美女,都是一些老頭老太嘛!”

李幸表示,目前美女受到內地電視的青睞,實際上是時代的產物——這正說明,中國電視還沒有走出幼稚時代。“就拿新聞主持人來說,年輕人是站不住的,他們沒有什麼說服力。就是像陳魯豫這樣的主持人,在一些人的眼裏,由於她太年輕,自然說出來的話也感覺少了一些分量!”

附錄9:從《文濤拍案》看法製類節目的娛樂化傾向

1985年,中國正式開展全國性的普法工作,中宣部和司法部製定了《關於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即“一五普法”,開始了中國的法製化進程。規劃要求“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都要由專人負責,辦好法製宣傳欄目”。同年,上海東方電視台創辦了《法律與道德》,標誌著我國法製類電視節目的誕生。普法成為電視與法律聯姻的原始出發點,法製類電視節目從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普法”的功能。法製節目的發展自誕生就與國家的法製建設和法治進程緊密相連。法律本身的嚴肅性使得法製類電視節目一開始就與娛樂絕緣。

經過20年的發展,法製節目已經進入了一個繁盛發展的時期。在不斷地創新探索中,尤其是新世紀電視節目的改革浪潮中,法製節目開始了自身的探索之路。繼新聞節目開始了娛樂化進程以後,法製節目也緊隨其後,大力引入娛樂元素,“以有趣對抗無趣”,從製作方式上提高節目的觀賞性,傳播效果從原來的強調教化開始轉向注重寓教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