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人類社會中,自動化技術已經滲入了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不管是在工業、農業、軍事、國防事業中,還是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自動化技術對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你能想象得到,如果沒有自動化技術,沒有自動化設備和自動化機械,全靠人力工作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嗎?
金字塔不是一天建起來的,萬裏長城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同樣,自動化技術和自動控製的出現和發展也是經過了很漫長的一段時間。那麼自動化技術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呢?它經過了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呢?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是什麼呢?作為一個學科的自動化是怎樣分類的呢?它具有怎樣的知識體係結構呢?在本章中將給大家一一道來。
1.1無處不在的自動化應用
人類自開始進行勞動以來,就一直夢想著製造出無需人的參與就可以自己完成任務的勞動工具。
從刀耕火種的年代起,人們就夢想著省時省力地生產出更多的東西,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在幾千年的生產過程中,人們發明了很多節省力氣的工具,如在河流上建造的水車。它可以通過水的衝擊帶動輪子轉動,實現灌溉、淘米等工作。
伴隨1788年工業革命的到來,自動化的發展加快了步伐,人們開始用機器代替人類完成一部分工作。還記得卓別林大師表演的無聲電影《摩登時代》嗎?它很好地記錄了工業自動化帶給人們的輕鬆快樂,以及人在流水線上顯出的難以適應的無奈。值得一提的是工業革命時期瓦特最著名的發明——蒸汽機,它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此後,人們一直在探索,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政府積極研究製作戰爭武器、設備和裝備,為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舞台。1948年,美國應用數學家諾伯特·維納發表了自動化的理論基礎著作——《控製論》,這標誌著自動化技術的正式誕生。
控製論作為自動化技術的理論基礎從誕生到現在,在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建設和航空航天事業等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上至天上飛的太空飛行器、人造衛星等,下至水下遊的潛艇、水下機器人等;大至飛機、飛行器,小至自動門鎖、電子錢包……無處不存在著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自動化技術更快地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我們的生活中,自動化技術無處不在,與我們息息相關。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自動化技術打交道,到處是高端智能的自動化產品,比如下麵我們居家使用的各種電器:
數字智能鎖。它是一種小型數字自動化設備,無需鑰匙,即可打開一扇門。如我們住酒店時的開門卡,在鎖孔處一放,即可打開房門。
洗衣機。眾所周知,它是數字自動化的很好體現。我們隻需輕輕按一下鍵,洗衣機就可以自動完成一係列的洗衣程序。
電視機、空調。它們的遙控開關,也靠數字自動化實現。
電風扇。它的驅動機構是電動機,執行機構是扇葉,控製扇葉運轉采用的也是自動化技術。
微波爐、電飯煲。它們可以自動控溫,並有預約功能,讓人們可以輕鬆地烹飪食物。
總之,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那麼,自動化技術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它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曆史背景吧。
1.2自動化技術的前世今生
1.2.1我國古代的自動化裝置
我國自動化的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國漢代的指南車。指南車不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應用控製論的機械。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曾說,中國古代的指南車“是人類曆史上邁向控製論機器的第一步”,是人類“第一架體內穩定機”。
除了指南車,在我國古代還出現了許多具有其他用途的自動裝置,比如說:
(1)自動計時器——漏壺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鑄造的。它由4個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由上而下分別為日壺、月壺、星壺和最底下一層的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使得受水壺中的水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箭逐漸上升,從而讀出一天12個時辰(1個時辰=2小時)時間。
(2)自動記載行車
記裏鼓車分上下兩層,上層設一鍾,下層設一鼓。記裏鼓車上有小木人,車走十裏,木人擊鼓一次,當擊鼓十次,就擊鍾一次。這個原理同我們現在的十進製的計數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3)顯示星空運行規律的天文儀器——渾天儀
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漏壺、一種稱為渾象的儀器和一套轉動機械。它是利用漏壺的流水轉動機械來控製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由於地球每天從西向東自轉一周,造成太陽每天早上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落下的自然現象。因為這種現象是地球自轉造成的人的視覺效果,所以天文學上把太陽的這種運動叫作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天體經過觀測者的子午圈)等。
(4)測量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製成,外形像一個大型酒樽。裏麵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相當於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它周圍的八道(裝置在擺周圍的8組機械裝置)。在樽的外麵相應地設置8條口含小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麵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如果發生較強的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動而失去平衡,這樣就會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渾天儀、地動儀和記裏鼓車都是由1800多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發明的。
(5)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水運儀象台
它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這台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1.2.2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階段
上節提及的古代發明是自動化技術應用的雛形,是人們聰明才智的體現。概括起來說,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自動化技術萌芽期——自動裝置的出現和應用(18世紀以前)
早在1世紀,古埃及和希臘的發明家們為適應當時宗教活動的需要,創造了一些自動裝置。如教堂廟門自動開啟裝置、銅祭司自動灑聖水裝置、投幣式聖水箱和教學門口自動鳴叫的青銅小鳥等。
17世紀以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在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出現了多種自動裝置,比較典型的像法國物理學家B.帕斯卡在1642年發明的能自動進位的加法器;荷蘭機械師C.惠更斯於1657年發明的擺鍾(利用錐形擺作調速器);英國機械師E.李1745年發明的帶有風向控製的風磨(它是利用尾翼來使主翼對準風向的);俄國機械師И.И波爾祖諾夫1765年發明的浮子閥門式水位調節器,用於蒸汽鍋爐水位的自動控製。
(2)第二階段:自動化技術形成期(18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公認的自動化技術始於18世紀前後,當時工業革命正在英國如火如荼地開展,社會對動力的需求急劇增加,因此加速驅動了自動化技術在工業上的應用。1788年,瓦特為了解決工業生產中提出的蒸汽機的速度控製問題,把離心式調速器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調節係統,使蒸汽機變為既安全又實用的動力裝置。這項發明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和控製理論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以說,推動自動化技術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更多是來自迫切的社會需要。
但是,當人們在使用蒸汽機的時候,就發現其轉速不夠穩定,為解決這個問題,飛球轉速控製器即離心調速器誕生了。可是,人們在使用中很快又發現,有的蒸汽機飛球轉速控製器在投入運行後,蒸汽機的轉速產生周期性的大幅度波動,無法正常工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係統極不穩定。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係統的概念,也沒有反饋的概念,無法從理論上解釋這種不穩定現象。人們就反複地在蒸汽機的製造工藝上盲目地摸索,努力減小摩擦,調整彈簧,等等。這種情況持續了大約一個世紀之久,蒸汽機轉速的不穩定問題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