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科學技術,自動化聽起來像是一個枯燥、不那麼有意思的領域。但其實從1788年瓦特發明蒸汽機轉速調節器開始,人類就已經朝著自動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不再回頭了。到了現代,自動化更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普及,恐怕隻要不是那些生活在原始叢林裏的部落成員,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在感知自動化、接觸自動化並受益於自動化,自動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試想一下:
看到智能手機提示下一班×路公交車距離所在位置還有一站,你開始洗洗臉,關掉電視,從容地下樓,正好搭上這一路車。
車子停放在巨大的停車場裏,回頭隻需要用手機上的定位軟件,便可輕鬆地找到自己車的位置。
觀眾買電影票不再排隊,隻要上網操作一下,連座位都可選定好,零食飲料也都買好了。
要去好幾個地方出差,再不需要在車站提前排隊購車票。隻需在網上的購票係統上操作一下,來去的車票都輕鬆搞定。到時候上車前隻需拿身份證在車站的自動取票機上取票即可。
主婦把衣服往洗衣機裏一放就去看電視了,回來時衣服都已經烘幹過了。
……
這些全是生活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我們每個人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它。未來的幾年、乃至幾十年,將是自動化技術蓬勃發展的時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麵複興,我們要發射探索更遠太空的飛船、要建造飛得更快更安全的飛機、要造跑得更快更安全的高速列車、要造航行得更遠更快的輪船……這些都離不開自動化技術。
早在自動化技術科學形成之初,控製論的奠基人、美籍猶太學者維納(N.Wiener,1894—1964)就預見到自動化將給社會帶來一次新的工業革命。維納第一個把控製論引起的自動化同“第二次工業革命”聯係起來,並提高到相當的高度來認識。英國物理學家、科學史家貝爾納(J.D.Bernal,1901—1971)於1954年也曾說過:“我們有理由提到一次新的工業革命,因為我們引用了電子裝置所能提供的控製因素、判斷因素和精密因素,還有進行工業操作的速度大大增加了。巨型的自動化生產線,甚至完全自動化的工廠都有了……”。他還認為自動化的興起不僅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而且“這場革命或許可以更公允地叫作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
現代化的工廠使用各種自動化的裝置或係統來完成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這些自動化的裝置或係統包括了機器人、數控車床等。自動化在工廠中的廣泛使用使得生產過程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產品質量更好、競爭力更強、對環境的影響和衝擊更小、並顯著地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數字化裝備、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需求日益增加,我國裝備工業的信息化、工業自動化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並不斷提高。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我國機械行業已有87%的企業設立了信息化機構,90%的企業製定了信息化規劃。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推進,我國裝備工業規模迅速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20%。目前,我國在常規發電裝備、港口機械、水泥成套設備、船舶等製造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自動化在交通上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比如綜合運用計算機、通信、檢測、自動控製等先進技術,可實現對交通運輸係統的自動化管理和控製。使得交通運輸變得更加安全、快捷、舒適、準點和經濟。無論是公路交通、公共交通服務,還是城市軌道,都已有對應的自動化解決方案。通過車站內無處不在的信息提示,目的地各異的乘客,能夠順利找到正確的站台;通過電子站牌,乘客可以得知車輛到站的準確時間;通過自動售檢票係統,即使是流量龐大的捷運,也能高速順暢地完成自助購票檢票流程。要實現前述情景,就必須仰賴對大量信息的收集、處理、發布、交換、分析、利用,而與之息息相關的嵌入式技術、工業通信、智能設備終端等自動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