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軌道交通控製係統,包括列車的行駛控製係統,軌道上的信號控製、通信指揮調度都必須用到工業計算機,而月台服務係統則包括乘客服務與安全監控,乘客服務包括自動售檢票係統、車站乘客信息係統,安全監控則為防災報警自動係統。而高速公路的收費係統,也已經大量自動化,其中最重要的自動化技術之一,就是影像辨識技術,而且配合不同需求,還可能衍生出更多的自動化應用。又如公交係統可以利用收費自動化技術的傳感器,偵測行車速度,隻要車速超過缺省值,就啟動攝影機記錄車牌,並作為舉發依據,減輕警力負擔,提高舉報效率。
自動化在軍事上使用的核心是武器裝備的自動化和軍事指揮的自動化。傳統的機械化戰爭正轉變為信息化和自動化戰爭,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火炮、雷達、戰鬥機等設計和生產的需要,促使更多的工程師、學者投入軍事工程的研究,在總結以往自動調節器、反饋放大器等控製技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調節原理、伺服係統理論,並以此為指導,生產了戰時所需的具有高精度、快速響應的伺服機構的武器裝備。戰後陸續公開了這些理論並推廣應用於一般工業生產。如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詹姆斯、工程師尼克爾斯和數學家菲利浦於1947年出版的《伺服機構原理》一書,係統總結了戰時共同研究的成果,從而促進了向民用工業的移植。
從廣義上講,自動化還包括模擬或再現人的智能活動,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其實是自動化概念的外延。
說到人工智能,它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占有著很重要的部分,從交通紅綠燈,到汽車製造設備,再到人造地球衛星,智能機械無處不在。它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複雜工作的定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變化的,人工智能這門科學的具體目標也自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
自動化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將是未來自動化發展的大方向。人工智能還影響了人們的文化和娛樂生活,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精神和哲學層麵的思考,也許有一天,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不是那些看起來很酷的自動化技術,而是那些從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係列,到基努·裏維斯主演的《黑客帝國》係列以及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能》電影裏,都有意無意的提出的同樣問題:我們應該怎樣使用這些自動化智能設備,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讓它模擬人類,從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