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中國曆史(13)(1 / 2)

耶律阿保機出身契丹貴族家庭,907年,他被推為可汗。916年自立為皇帝,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定都上京臨潢府(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26年,契丹滅渤海國。這時,契丹軍隊已轉變為對外掠奪、對內鎮壓的工具。軍隊的骨幹是直屬皇室的“禦帳親軍”和“宮衛騎軍”,還有由貴族將領統率的部族軍和州縣軍。此外,還創製了契丹文字和成文法律。1122年正月,金兵攻下遼的中京,天祚帝逃往夾山(內蒙古薩拉齊西北)。三月,金將粘罕又攻破遼的西京大同府。1123年中秋,金太祖死,弟吳乞買立,是為金太宗。1125年(宣和七年)二月,遼天祚帝被金兵俘獲,遼亡。遼朝立國經曆了九個皇帝,共210年。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兵到伊犁、錫爾兩河流域間,憑借回紇的力量,建立了國家。中國史書上稱其為西遼,後來蒙古人稱其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

西夏的興亡

唐末、五代時,黨項族興起於西北,建立了李氏政權。宋太宗時,黨項首領臣服,但李繼遷卻繼續組織部眾割據,與北宋發生長期戰爭。李德明在位期間,接受宋中央統治,出現和平發展的局麵。元昊即位後,公開稱帝,建立西夏國,再度與宋發生戰爭。西夏雖取得很多勝利,但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卻受到巨大的影響。1044年,西夏與北宋簽訂“慶曆和議”,表麵取消帝號。以後,西夏與宋、金時戰時和。西夏後期,統治衰弱,最終被蒙古滅亡。

“大理”政權的興亡

9世紀末,建都在雲南大和城(雲南大理縣南)的南詔,改國名為“大理”。937年,段思平攻入大和城,建立了“大理”政權。大理政權以洱海地區為中心,境內主要居住著白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它承襲了南詔的一切製度,進行封建剝削和統治。1253年,大理為元朝所滅。

金朝的興亡

女真勃興於今黑龍江、鬆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國,勢力迅速壯大。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也采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製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同時又受到蒙古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金共曆九帝,前後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時北達今外興安嶺,南抵淮河,東臨於海,西至陝西,人口4470餘萬。

(公元1271~1368年)

“大元”國號的由來

忽必烈於1264年奪得了蒙古的最高統治權,他改變了蒙古傳統的選汗製度,采取漢人預立皇太子的辦法,確定帝位繼承人,並於1264年建都燕京,改年號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傳統,采用《易經》“大哉乾元”的說法,於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元朝開國後,一切政治製度和國家機關組織大半都沿襲遼、金的舊章。1272年又在燕京舊城的東北築新城,建設宮殿衙署。命名首都為大都。此後,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來了。

襄樊之戰

1267年冬,元軍圍攻襄、樊。兩城堅守達六年之久。1273年元軍燒毀了浮橋,隔斷了襄、樊兩城之間的聯係,並用新武器遠射程的“回回炮”來轟擊。樊城先被攻陷,不久,襄陽守將也投降了元朝,至此,南宋門戶洞開。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督率大軍由襄陽順漢水而下,進入長江。南宋守將或敗或降,沿江重鎮,相繼陷落。1275年,在朝野壓力下,賈似道不得已出兵應戰,但十三萬宋軍與元軍遭遇後,一戰即潰。賈似道旋被貶廢,於途中被殺。1276年二月,元軍占領臨安,俘南宋恭帝以及宋室官吏等北去。

文天祥的反元鬥爭

文天祥是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元軍進迫臨安時,他擔任贛州知州。當時宋朝政府下令各地勤王,文天祥響應號召,組織民兵萬人北上。1276年,他被派到元軍中談判議和條件。因不肯屈從,被伯顏拘留,並脅持北上。至鎮江時,文天祥逃脫,和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在江西一帶號召人民繼續抗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海豐北)兵敗被俘。文天祥題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表達了他堅貞不屈的決心。文天祥被送到大都後,前後被囚三年,在獄中寫下《正氣歌》,拒絕元人的誘降。1283年從容就義。南宋流亡政權最後走投無路,1279年,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而死。張世傑率部突圍時墜海死,在崖山的宋軍全部壯烈犧牲,南宋滅亡。南宋曆九帝,共153年。

元朝時的“行省”

元世祖為了貫徹漢法,鞏固對全國的統治,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樞密院掌管軍事,禦史台負責監察。在地方上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中書省各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當時全國共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至於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裏”,作為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直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