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義軍的崛起
1352年,定遠土豪郭子興起義於濠州,自稱紅軍。出身貧苦、曾為遊方僧的朱元璋也參加到這支隊伍中來。1355年郭子興死,朱元璋掌握了這支軍隊的實際領導權,他的起義軍隊伍後來成為一支勁旅。1358年,朱元璋把東南一帶被孤立的元軍據點,次第消滅。這時朱元璋的占領地區東北鄰張士誠,西鄰陳友諒,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
鄱陽湖水戰
1360年,陳友諒勾結張士誠,準備東西夾擊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府。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主張,設好埋伏,打敗了陳友諒。1363年,陳友諒竭盡全力,企圖與朱元璋決一勝負,因而爆發了著名的鄱陽湖水戰。當時陳友諒擁兵六十萬,大艦數十艘,而朱元璋隻有二十萬人和一些小船。朱元璋采用火攻,把陳友諒用鐵索聯在一起的大艦焚毀了不少。激戰的結果,陳友諒中流矢喪命,其子陳理突圍奔回武昌,朱元璋取得全勝。1364年,朱元璋又親率大軍征武昌,陳理請降,陳友諒的這個割據政權滅亡。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朱元璋稱帝
朱元璋在收拾了陳友諒之後,回師東進。1365年,他派遣徐達為大將軍,先攻取高郵、淮安,又攻占湖州、杭州。到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蘇州),張士誠被俘送應天,自縊而死。1357年,朱元璋遣兵調將,分三路進討方國珍。從陸上海上對方國珍形成了一個大包圍。方國珍計窮勢屈,不得不投降。1367年,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第二年即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國號為明,以應天府為京師。開始了明朝的曆史。
元朝的殘餘“北元”
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率軍二十五萬北伐。當時腐朽的元朝政權隻靠幾支地主武裝支持殘局。徐達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梁,然後又揮師潼關。朱元璋親自坐鎮汴梁,指揮進兵元都的大決戰。1368年,元順帝棄大都北逃。八月,徐達率北伐軍進入大都。從1271年元世祖建國號以來統治了中國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結束。後來,元順帝的兒子率殘部退到塞外和林一帶建立了國家,史稱“北元”。
朱元璋廢止丞相職位
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製承襲元朝。中央設中書省。不久,明太祖發現丞相和行中書省的權力過大,決心加以改革。他廢了行中書省,在全國陸續設置了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1380年,朱元璋以“謀不軌”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又廢止了中書省,把丞相的權力分給了六部。六部尚書執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對皇帝負責。其後,進一步宣布不許再議置丞相。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製度,從此廢除。
文字獄
明初,一部分元朝遺老和原張士誠的臣僚,對新王朝抱有敵對情緒。這位當過和尚、參加過紅巾軍的皇帝,十分敏感,忌諱別人揭其老底,披閱奏章,動不動就生猜疑。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句;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句。因為“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罵他做過賊,一概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本府作《正旦賀表》,內有“睿性生知”句,“生”被讀作“僧”,便被處死。
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
朱元璋嚴禁各級官吏玩忽職守,對貪官的懲治尤其嚴厲,凡貪贓鈔六十兩以上者,剝皮並梟首示眾。為了防止有權有勢的功臣對皇權造成威脅,朱元璋采取了無情殺戮的手段。1380年,他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謀不軌”,大興黨獄。1390年,以夥同胡惟庸共謀不軌罪,殺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等,株連三萬餘人。1393年又以謀反罪殺涼國公藍玉、列侯張翼等,牽連萬餘人。這兩次黨獄,明王朝的開國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
燕王朱棣登基
明太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分封製,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等每個王都有兵16000人。而燕王朱棣更擁兵十萬。1398年,明太祖病死,他的長孫即位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後就和大臣齊泰、黃子澄商計削藩。建文帝采納黃子澄的建議,先削了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1399年,燕王朱棣以誅齊、黃為名,誓師北平,起“靖難軍”,奪取了河北大部。建文帝先後派兵師北伐,都被朱棣打敗。經過四年史稱“靖難之役”的戰爭,朱棣終於奪取了帝位,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明朝宦官的勢力
靖難之役,宦官多有軍功。朱棣以為家奴可靠,稱帝後,不僅對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而且還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太監掌管。東廠和錦衣衛一樣,隻對皇帝負責,不必經司法機關批準,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開了宦官幹政之端。明代司禮監掌奏章機要,曆來由皇帝心腹宦侍擔任。後來,皇帝的最後裁決意見,也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批紅”。於是,秉筆太監成了皇帝代言人。宦官在政治上弄權的同時,在經濟上也貪汙受賄,巧取豪奪,勒索了大量財富。宦官王振家有金銀60餘庫,珊瑚高六七尺者20餘株,另一個大太監劉瑾僅黃金就有24萬錠共57800兩,銀元寶500萬錠,碎銀158萬餘兩,還有寶石二鬥,玉帶4000餘條,此外還有其他大量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