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是個人才具有的特征
17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給我們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們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不僅自然界中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在社會中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和人格。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不同年齡、不同的個體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麵貌。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不同的個性特征,這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最起碼的要求。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事業一方麵要培養全麵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另一方麵不同的建設崗位又要有各種各樣學有所長的專家和建設者。同時,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個性特征,也在客觀上要求教育要有利於發展個性和發揮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實踐證明,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就必須重視發展個性和開發學生的潛能,把個性化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出發點。
學生的個性化使學生個體在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以及認知上,都表現出不同的愛好、興趣和能力的差異。孔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則,在教育教學中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客觀要求。
一、什麼是個性
個性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那麼,何為個性,個性何為?這不僅是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的問題。一般的人都把與眾不同看成是個性。如有的人活潑開朗,有的人端莊文靜,有的人愛唱歌,有的人愛好體育,有的人愛好文學,有的人卻癡迷足球,有的人愛好遊泳,有的人卻樂於清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和愛好,這些不同的愛好和追求就是個性嗎?顯然不是,個性確實表現為與眾不同,但與眾不同並不就是個性。
個性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心理現象。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關於個性的概念的定義也不相同。據統計,到目前為止關於個性的定義有百餘種。僅從心理學角度下的定義就有50多種。西方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般側重於個體的心理差異方麵,而把個別的心理特征理解為個性。前蘇聯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般是從人的精神麵貌和心理特征及心理傾向性兩方麵去考慮個性,把個性理解為受一定個性傾向性製約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總和。我國對個性化的研究起步較晚,論著也不多。但大多數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把個性看做個體固有特征的總和,是比較一致而又相對穩定的個人形態。
1.個性的內涵
個性是個體才具有的特征,但個體不同於個性。要理解個性的內涵,就必須把個性和個體區別開來。個性和個體是相聯係又相區別的。作為人,首先是一個具體的人,作為個體而存在。個體是指具有生物的、社會的全部固有特征的某個具體的人,如張三、李四、王五等。而個性則是拋開個體的生物的、自然方麵的屬性,隻指人的社會性和心理傾向性及心理特征。但個性和個體又是密不可分的。人首先是自然界的產物,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動物一樣。也是一個生命體,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望等自然欲求。人的個體是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性的載體。沒有個體就不會有個體所具有的個性。科學研究證明,個體發育成長的自然因素與個性的社會化過程密切相關。根據加利福尼亞縱向法的研究資料表明,發育早的男孩在很長時期內比其他人個兒更高,身體更重,力氣更大,並且在14~16歲表現最明顯。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開始成熟,發育早的常常長得高大而豐滿,當同齡人的身材還未長高時,她們也常為自己身材高而驕傲。隨著個體身高的變化,各個指標相對應的心理特征也會發生變化,有的會為自己長得強健而高興,為自己長得弱小而自卑;有的女生為自己容貌姣好而充滿自信,而那些身材矮小而又相貌平平的女生則會產生自卑感。
個性與個體的自然性是密切相關的,但個性並不是指個體的自然性,而是指個體的社會性。人一方麵作為一個生命體而具有自然性,但人之所以是人,從根本上說,並不在於自然性而在於社會性。人作為社會的產物,又具有社會性,人的生產活動和生活都具有社會性。人的個性是與個體的社會生活環境分不開的,人的個性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個性”這一名詞是從外國語中翻譯過來的。新中國建立前,我國心理學、教育學界最早把英文Personality譯成“人格”;而美國則把人的個性稱為個性化。個性化也就成了個性的普遍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