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既代表了一個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識的傾向性,表現為個體的興趣、愛好、需要、動機、意誌、信念等不同,還體現了個體在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氣質、品德、性格等方麵存在的個別差異。我們把這種在個體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及精神麵貌,包括一個人怎樣地行動著,他怎樣對待自己,又怎樣去影響別人,這些可以被認識的內在和外在的品質麵貌的總和稱為個性。通俗地講,個性化就是隻有我一個,我的特殊,我的行為,我的手段,我的目標。個性是區別個體的重要標誌,又是個體所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麵貌的總和。
個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隻看到個體之間的共同性而忽視其個性差異。其實,個性的獨特性並不排斥人與人之間在社會和心理方麵的共同性。個性實際上是個體的個別性與共同性的統一。個性是相對的個性而不是絕對不同的個性。個性是個體存在一定共同性的同時又具有區別於其他個體的心理和社會特征。這一點可以從對青少年心理品質調查中反映出來。在1999年高一新生入學時,我們搞了一次問卷調查。在收回的466份問卷中,對學習目的一項的回答,有96%以上的學生認為青少年應為振興中華民族,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而勤奮學習,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但在對學科興趣、個人特長和愛好的調查中,發現相同點很少,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性。如愛好體育占46%,但愛好體育的興趣又不盡相同:有的愛看體育比賽,自己並不喜歡參加鍛煉,有的愛好籃球,有的喜歡乒乓球,有的愛好足球,有的喜歡體操。這說明人的個性一方麵包含著一定的共同性,越是同一年齡層次的人,個性中的共同性就越多,另一方麵又有其個別性。個性是極端個別性的表現,是每個人獨特的,個人才具有的。個別性中雖然包含著共同性,但個性一般是指個性中的個別性。
2.個性的形成
素質教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要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要發展個性和發展潛能,首先要了解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關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有許多觀點,西方的一些心理學家從生理因素出發,把個性看做是受生物製約而形成的差異。在他們看來,生物遺傳因素是個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們認為,個性的一切特點都是人生來就具有的,雖受後天製約,但基本方向是不變的。中國古代的性善論和性惡論,也主張人的本性是先天就有的。這種觀點是一種生理決定論。
從生理上看,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與個體的生理特征是有一定的關係,否認這一點就會陷入唯心主義,但僅從生理角度去分析個性顯然是片麵的。實際上,個性並不是先天就有的,雖然與個體的生理有關,但是可以改變的。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通過教育、影響而後天形成的。正因為個性是後天形成的,這才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依據和條件。我們在認識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個性與個體生理的聯係,更主要的是分析一定的社會條件對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首先,個性是人的個性,而不是動物的個別心理反應。個性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下形成的。人是社會的產物,任何個性都應當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作用下形成的。人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決定了人的意識和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會使人產生與生產、生活狀況相適應的動機和追求。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是受社會生活製約的。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下,個體會形成不同的個性。個性與個人的地位、生活環境和所受社會教育程度是密切相關的。為此,我們做了一些調查和實驗。實驗分兩組,一是城區組,一是農村組。從實驗和調查結果來看,這兩組學生的個性傾向性相差很大。城區組的學生愛好廣泛,其中愛好文學、藝術、體育類比較多,充滿自信,但有時責任心不強,顯得浮華。農村組學生的興趣愛好則不夠廣泛,性格倔強、責任心強,多有自卑感。城區學生和農村學生的個性差異表明,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中形成的。
其次,個性的形成與教育密切相關。教育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個性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個性所表現出的一切特征都是一定社會曆史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反映。而社會生活條件,又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和途徑才對個性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作用。促使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手段和途徑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