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上的各種關係都是通過家庭去影響兒童,在他們的心靈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不同的家庭,兒童通過衣食住行和父母的言傳身教,逐漸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及心理特征。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容易養成依賴性,缺乏頑強意誌。如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過分嬌慣會出現任性、散漫等特征。單親家庭的兒童則會出現孤獨、抑鬱等心理特征。特別是缺乏母愛的兒童,其心理的正常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心理學家曾對這些“母性養育剝奪的兒童”進行過大量的調查和實驗,從許多長期生活在保育院的兒童中發現,由於他們失去父母照顧。缺乏感情刺激,而使智力和語言發展遲緩,情緒反應單調,表現呆板,性格孤僻。
不同類型家庭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個性形成和發展有不同的影響,父母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對孩子的個性形成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據調查,父母關係和諧,對孩子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進行教育,這類孩子大多活潑開朗,表現得有禮貌,待人誠懇。而粗暴獨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采用非打即罵的懲罰式教育,則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缺乏自信心,容易產生仇恨心理,容易出現怯懦和粗暴兩個極端。而放任不管和過分嬌慣的家庭,孩子容易形成懶散,不負責任,蠻橫不講道理等不良傾向。
學校教育在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校是僅次於家庭對個性形成以影響的社會集體,在個性形成過程中,學校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關鍵作用。學校生活時期正是少年兒童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和影響。通過開展一定形式的學習、體育、文化娛樂和勞動等集體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學會做人,學會處事。學會學習,逐步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形成自己的個性。由於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教育和影響,因此對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學校也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形式,幫助學生矯正不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第三,人的自然的生理特點是個性心理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腦科學和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生理是形成不同個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的個性與其生理特征是密切相連的,否認生理的製約性也是片麵的。個性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礎上,由於人的社會生活的影響,特別是家庭和學校教育作用下而逐步形成的,個性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麵貌是受人的生理條件製約的。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點雖然是個性形成的前提條件,人的性格、能力、興趣、動機、理想都與生理因素有關,但個性並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個性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礎上,通過後天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作用下才逐步形成的。
二、個性的一般特征
個性作為個體才具有的個性傾向性、心理特征和精神麵貌是區別於他人的重要特征。個性具有如下一般特征。
1.個性的指向性
指向性是個性最重要的特征。個性的指向性規定著個體提出的目的,規定著個體所有的意向、信念和按其行動的動機。個體需要是多方麵的,不同的個體對物質和精神文化會有不同的動機和需求。這種不同動機和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個性差異而產生的。由於個體的興趣、愛好、動機和能力的差異,學生個體在學習、生活等行為上會表現出不同的指向性。如愛好文學的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閱讀文學作品,並極力追求在文學上的成就,而喜歡足球的學生則會表現出對足球明星的崇拜,絕不放過任何足球比賽的電視轉播,往往會不怕一切困難去尋求自己的足球道路。這種個性的指向性對個體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有可能促使他們成為藝術家、體育明星、文學家或政治家。
2.個性的整體性
個性是由許多成分或特征組成的有機整體,我們不能把個體的某一特征當作個性。個性包括一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如氣質、性格、能力等,還包括個性的動力係統,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等,也包括個體的精神麵貌,如態度、決心、意誌、幹勁等。這些個性的極端特征是既區別又相互聯係而構成個性,這些特征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全部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特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當一個特征形成後,往往會影響和製約著另一個特征的形成和表現,而心理特征又會反映到一個人的行為態度上。總之,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是各個特征組成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