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素質教育要促進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開發(2)(1 / 3)

個性的整體性在於個性的內在統一性,心理特征、動力係統和行為態度之間是和諧一致的。心理特征和動力係統支配著個體的行為態度,而個性的心理特征和動力係統又隻有在個體的行為態度中才能表現出來。隻有從整體上認識個性,才能為教育教學提供科學的方法和措施。據調查和實驗發現,性格開朗的學生,往往興趣廣泛,具有較強的內在學習動力,但又往往缺乏穩定性,興趣指向性不明顯,少數學生在行為上會表現為見異思遷。而性格內向的學生,愛好興趣較少,但非常專一,有執著的追求,動機明確,創造性強。

3.個性的可變性

個性作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麵貌,一旦形成即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穩定性是個性的一個基本特征。教育中應利用個性的穩定性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特長。但個性是後天逐漸形成的,個性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個性的可變性逐步走向穩定性的過程,個性的穩定性是存在於可變性之中的穩定。例如情緒容易激動的學生,在行為上就容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甚至產生激烈的爭吵。盡管他也知道自己的態度不好,但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或看不慣的現象,就會發脾氣,甚至和同學、老師發生衝突。而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遵守紀律一般比較自覺,有較強的克製力,不輕易表明自己的態度,做事不喜歡張揚。這些穩定的特征隨著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一個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者必須做細致耐心的說服教育工作,才會有變化的效果。

個性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個性的可變性則是絕對的。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心理特征是在社會生活和教育中逐步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個性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麵貌也會逐步發生變化。曆史上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孟子小時候雖然很聰明,但很貪玩,由於孟母斷杼訓子和三次搬家,才使孟子克服了貪玩的習慣,成為我國曆史上的一代儒學大師。這一道理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對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養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也正因為個性的可變性,才為學生的思想轉變提供了可能性和個性發展的空間。

青少年個性發展的一般特征

任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有其規律性,青少年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其內在的規律。認識和利用青少年時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對於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在心理上一方麵容易接受正麵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麵也容易受外界不良條件的影響而產生不良的心理變化,形成不良品德和心理。由於青少年時期個性的穩定性相對較小,而可變性占主導方麵,這一時期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心理品德培養顯得至關重要。

一、青少年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標誌

青少年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階段性標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成人感的出現

在青少年時期,由於身體的迅速發展和生理變化的加劇及智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使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上具備了部分成人的能力和技巧。這些生理和智力上的變化又引起了心理和精神上、情感上的變化。他們慢慢覺得自己走向成熟,迫切希望別人能尊重他們。他們非常希望能參加成人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強烈反對別人把他們當作孩子看待,不滿人們對他們行為的幹預,開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意誌。這些心理特征在行為上往往表現為爭強好勝,敢想敢幹,甚至敢於冒險。據一所中學調查,學生在初一年級時就有成人感,至初三年級時成人感開始強烈,到高一年級時,他們就把自己當作成人來看待。這一時期,他們的個性特征在逐漸變化中趨於相對穩定。這些個性特征成為青少年個性的最重要的標誌。

2.自我意識增強

青少年隨著社會交往的增多和成人感的增強,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家庭、對老師、對他人的依賴性逐漸減弱。對事情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再輕易順從別人的看法。在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的態度上,首先看重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的聲譽和在集體中的地位開始關心。私秘感出現,不輕易公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據調查,有36%的學生從初一年級開始寫日記,他們寫的日記既不願讓老師和同學看,也不許家長看。有一個女生因為母親無意中翻看了她的日記,便和母親吵鬧了幾天,甚至還要上法庭告她母親。這些心理特征在行為上往往表現為追求自我價值,喜歡表現自己,特別是喜歡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自我意識促使他們愛出風頭,對別人的進步產生羨慕或妒忌,有的一旦出現挫折就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