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對課程設置的要求

一、課程設置的原則

1.社會需要的原則

課程設置受意識形態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製約。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設置也在不斷演化。奴隸社會生產力低下,受教育者隻有貴族子弟,目的在於把他們培養成為奴隸社會的統治者。我國商代學校開設了祭祀、軍事、樂舞和文字學科,周代學校則開設了禮、樂、射、禦、書、數6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於奴隸與封建社會交接之際,出現了私人辦學現象。孔子(前551~前479)首先打破“學在官府”的體製,興辦私學,給沉寂的上古教育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然而,孔子在課程設置方麵沒有革命性的變化,基本上仍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封建社會教育對象擴大,但還是囿於少數人。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生活中的科技含量不大,在課程設置方麵,以人文學科為主。漢朝把五經,即《易》、《詩》、《書》、《禮》和《春秋》定為全國通用教材。到了唐朝,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五經”以外,增設了自然科學類內容,如算經、醫經、律經等。宋朝加強了人文類課程,增加了《四書》作為教材。歐洲的中世紀課程設置受宗教和神學的支配,在課程設置方麵廢止世俗科學文化知識,加強宗教道德教育,宗教教義為公共必修課。20世紀開始,自然科學的身價日益提高,在課程設置方麵,理科課程也占了上風。二戰以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以及這方麵人才的競爭。因而,人們在心態上“重理輕文”,在學科課程上也有所反映。20世紀末期,人們發現現代人不僅需要良好的科學技術素質,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文理並重,方能培養出理想的現代人。因而,在課程設計方麵重視人文學科這個問題又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目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這本身就是時代的要求。隻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才能實現複興中華的偉業。我國目前的現代化課程設計,相應增加了人文學科的分量,同時新增了信息技術的教育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已經把信息技術課列入必修課內容。

2.身心發展的原則

美國的布魯納1960年出版了《教育過程》一書,提出了一個假說:“任何科學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正確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兒童。”布魯納的理論一度風靡世界。許多國家依據布魯納的理論編輯教科書,設置一些講授“尖端知識”的課程,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各國教育家一度紛紛向布魯納的結構理論發難。有人指責說:“對小孩子能教相對性原理嗎?”原因何在,在於課程內容與設置未能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長期以來,我國對課程設置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布魯納的影響。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已經充分重視課程內容的改革與課程設置,許多學校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而許多有條件的地區小學就開設外語課。而上海部分小學則作了大膽嚐試;小學一年級不開數學課,增加母語與外語的教學力度。

3.統而不死的原則

課程設置,國家教育部固然應該有統一的指導性要求,但是應該“統而不死”,應該處理好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係。中國地大人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情況,統得過死,就難免脫離客觀實際,就難以提高教學效益。我國長期以來統一有餘,靈活不足。據1990年中央教科所的一次調查,文科教材與本地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僅為24.4%,不相適應的為72.6%。所謂不相適應,即高於或低於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近些年來,增加課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成為我國課程改革著重解決的問題之一。有關部門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如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規劃了多套教材,供學校自由選用,在國家統一實行的課程計劃中增加了地方安排課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編輯出版了鄉土教材。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把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起來。

當然,俄、法、日、韓等國家也長期地存在統得過死的現象。可是目前,上述國家已經減少統一的教學課目,增加選修課和地方管理課程的權限。俄羅斯1993年製定的基礎教學計劃,全國集中統一的必修課僅占73.68%,而選修課和個人興趣課程達到了26.32%。我國近年來課程改革的力度也在加大。目前,構建了中央、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係,並已進行了先期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個性化教育對課程設置的要求

個性,通常指個人整個穩定的、獨特的心理麵貌。個性特征是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係統,包括氣質、性格、能力、智力等成分。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是目前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