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知事物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善於分析,有的學生則善於綜合;有的學生擅長對信息進行整體加工,有的學生則注意對信息的細節性加工。而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比較簡單的問題,整體把握效果更好;比較複雜的問題,對細節進行分析整理,可能處理起來會更快,思路更清晰,更有條理性。這隻是由於認知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認知風格,並不是能力上的優劣。在教學中,就要恰當地設置問題,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的愉悅。如對不需要過多思考的問題,可以讓場依存型學生回答,以發揮其整體直覺把握的特長,從而引導場獨立型學生學習整體把握的方法,鍛煉直覺感受的能力。遇到一下子難以解決的問題,則可以讓場獨立型學生表現一下,讓他們具體詳盡地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以幫助場依存型學生了解解題思路、過程、策略,逐漸發展其邏輯分析能力。不僅如此,通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還能夠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場獨立型學生通過對場依存型學生的整體直覺能力的評價,學會了積極地簡化思維過程;場依存型學生通過對場獨立型學生清晰的分析推理過程的評價,則學會了適時運用邏輯分析的策略。這樣,通過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以及各種信息的反饋,可以不斷調節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

3.學習興趣的協同匹配

學習興趣的形成發展依賴於以下幾方麵的條件:(1)新穎的刺激;(2)成功的體驗;(3)適合個性的活動;(4)個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激活學習狀態,發揮學生潛能的重要手段。而以下幾點更要努力做到:(1)明確學習目的和意義,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明確學習目的,旨在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明確作為一個學生的義務和責任,從而增強學習的責任感,促使其自覺地學習。學習目的教育不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義務責任教育等,還應包括各門具體學科、各種學習活動的地位、作用教育,以及將學科知識與實際運用緊密聯係的意識教育。也就是說,每門學科、每個章節、每個課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具體的知識落實,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2)啟發式、情境式教學,可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引起學生對新鮮刺激的不斷探索。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不斷啟發學生思考,不斷刺激學生的思維,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教學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則可以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3)適度的學習目標,時常的成功體驗,可以激勵學習動機。適度的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適度學習目標的實現,可以讓學生得到戰勝困難、實現目標後的成功愉悅,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滿足,從而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過易的學習目標,不能引起學生成就感的滿足,而難以形成動機;而太難的學習目標,會因難以達到而使學生望而卻步。(4)培養獨立進取的個性,使學生自我激勵。幫助學生養成獨立進取的個性,使之能夠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學生獨立進取個性的培養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密切相關。學生個性是積極進取還是消極退縮,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上進心,遠大的理想抱負,並將之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使之能持續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高效率運行;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個人的行為融入到集體之中,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幫助的良性競爭,用集體氛圍來促進個體的強烈願望,培養學生正確、強烈的學習興趣。

4.認知方式的匹配策略

不同學生的認知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根據認知方式製定教學策略可分為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兩類。所謂匹配策略,是指針對學生認知方式的長處、興趣或學習偏愛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這種策略下學生的學習速度快,學得多,有利於直接獲得知識。有關實驗證明,在課型結構和知識結構方麵,啟發程序和算法程序適合於場獨立型學生,而分支程序則適合於場依存型學生。因此,教師在備課、上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選取有利於發揮其長處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合理組織和安排學習內容和課型結構,力求使教師的授課內容、問題設計及啟發、課堂安排、授課方式等與學生的認知方式匹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補短策略

1.學習風格方麵的補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