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要求師生雙邊活動到位。當然,這種動,不僅要求手動、口動,更要求“腦動”。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在獲取知識信息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2.綜合性原則
雖然語文活動課程中的“語文”兩字,已限定它不能如杜威提倡的傳統活動課程那樣,每節課都做到多學科內容交叉,但是要盡量挖掘語文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內容。例如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顧及曆史、政治、軍事等內容的語文材料。
3.課堂性原則
活動課程不排除課堂外的陣地,但是,它作為列入教學計劃的課程,不能放棄課堂這個主陣地。其實,活動課程的創始人杜威又何嚐放棄過課堂這個教學陣地?它所說的活動課程中心是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而不是教學場所的轉移。
4.長效性原則
作為語文活動課程,它是語文教改的產物,是素質教育思想在語文課程中的體現。應該立足長遠,為學生的終生打算,不搞急功近利那一套。語文活動課程方案的設計,應該有大語文觀,注重學生語文視野的拓寬。
5.知識性原則
任何一門課程,都要讓學生獲得一定量的知識。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侈談能力的培養,猶如沙上建塔一樣。當然,語文活動課程給予學生的知識,要以“鮮活”為主。比方說時文賞讀,又如廣告詞的撰寫,諷刺詩的創作等,都具有鮮活性。
6.趣味性原則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教材內容的趣味性不可忽視。前人在語文實踐中留下大量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資料,這給我們進行語文活動課程教材的設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7.創造性原則
創造,是教學的高標,從事語文教學活動,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語文活動課程方案的設計,要注重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創設思想碰撞的機會,使學生思想在碰撞中產生創造性的火花。語文活動課程方案設計還應引導學生自覺地探索發現,而不應隻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結論。
江蘇省東海縣中學的語文活動課課題實驗已經告一段落。實驗表明,語文活動課的開設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最佳途徑。語文活動課方案實施順利、有效,學生學習語文的環境得到優化,視野得到拓寬,語文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學校的電視台、廣播台培養了一大批小記者、小編輯、小節目主持人、小播音員。社會實踐活動使不少同學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高三(1)班學生賀蘭,為縣電視台拍攝公益廣告,並出演電視散文《燈在遠方》。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還在中考、高考、習作發表以及語文類競賽獲獎表現出來。
本課題是在學校全麵展開的,沒有專門設立對照班,但是,先期試驗班級與其他班級作比較,仍能說明問題。
三、組織好綜合社會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出真知。中學生光與書本打交道,不適當地參加社會實踐。不利於知識向能力轉化。目前,我國已經把綜合社會實踐課列入高中的必修課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00年1月公布的《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對綜合社會實踐課的開設作了較為詳盡的要求:
高中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分為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4個部分。研究性學習總授課時數為288節,勞動技術教育與社會實踐分別為每學年1周,社區服務可以利用校外時間靈活安排。《計劃》指出: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安排、確定綜合實踐活動各部分內容和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