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程,在國際上派別各異,思想來源也不一而足。然而,最有影響的流派代表人物要首推美國教育家杜威。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美國學科課程的弊端日益暴露。杜威針對這種情況,在吸收前人及時人理論成果的前提下,建立了活動課程理論。杜威批評傳統的學科課程是把一個統一完整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然後分別獨立地分成多門學科教給學生。因此成了一堆死知識。他認為,這種“知識”與生活脫節,與實際脫節,以致不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不能滿足兒童的興趣與需要。他主張學校應當與社會生活密切聯係,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他強調要把各門學科教材或知識各部分恢複到原有的經驗狀態,把教材引入兒童生活,把教材心理化,變為兒童的直接體驗。為此,他建立了把教育從教科書、教師或任何別的地方轉向兒童的重要觀點,他聲稱這種轉移“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革命。這裏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組織起來。”這就是杜威提出的活動中心課程(或稱兒童中心課程),其學習的根本方法就是讓兒童從經驗中去學,也就是“從做中學”。

杜威的理論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過分強調了活動課程而忽視了學科課程。按照他的理論實踐的結果證明,學生學習內容龐雜、零亂,學生缺乏對概念的係統認識,連讀、寫、算的基本技能都不能及時有序地得到訓練,結果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伴隨著杜威來華訪問及其中國留美弟子學成歸來,一度掀起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熱潮。我國許多實驗學校曾一度開展活動課程,然而績效並不明顯。

新中國成立後,杜威的這種實用主義教育觀被批判,不過批判時沒有運用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對其理論的合理的成分也予以否定。因而,我國中小學課程長期以來仍讓學科課程獨主天下。到了80年代,鄧小平“三個麵向”的理論促使人們尋找教育的新途徑,因而活動課程被我國教育行政部門重新重視。1993年秋開始試行的由國家教委製定的《九年製義務教育全日製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遵循“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戰略思想,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進行了設計,構建了由“學科”和“活動”組成的課程體係。

當然,我們認為,對活動課程的實踐與研究,絕對不是20年代的機械重複。思想上以兒童為中心,內容上注重多科綜合,單科活動課程的提法,本身就是對杜威理論的突破。其次,我國流行著一種看法,認為活動課就是課外活動,或曰第二課堂。這種說法更值得商榷。活動課首先是“課”,課堂是主陣地,但是又要“活”,不受課堂的約束,延伸到課外。對杜威的理論應有所創新,也有所繼承。譬如綜合性,在創建單科活動課程的同時,還應兼顧“綜合”。不僅要注重學科內的綜合,也要注重與相鄰學科的適當綜合。另外,活動課程的內容,比起必修課,更應具備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實踐性等特點。

活動課開設與研究,目前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人文學科,活動課開展較為廣泛,研究較為深入。江蘇省東海縣中學1996年承接了江蘇省教育科學“九五”課題《中學語文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受到全國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全國語文教學法研究會副會長顧黃初教授的充分肯定。他們的《試談語文活動課程設計的原則》一文,發表於《文教資料》1998年第3期,同年8月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轉載。該文關於語文活動方案設計的7條原則,雖然是就語文而言,但其他科目的活動課可以借鑒,這裏摘要如下:

1.“活”“動”性原則

語文活動課程設計,既要注意“活”,又要注意“動”。

語文活動課程在形式上要“活”。具體地說:(1)以課堂為陣地,但也可以走出課堂。(2)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可以以某個問題為中心,由學生組織實施教學方案。可以以教師為主導,對生活中的某些語文現象進行剖析,或者以講座形式介紹一些貼近生活的文學、語言知識。(3)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也可以采用常規的課堂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