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堅持能力平衡原則。小班製的分配依據很多,可以按興趣愛好去分配,也可按照認知水平去分班。如果是按接受能力去分班,為了便於完成教學目標,應堅持能力平衡原則,實行分層次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組織教學,及時輔導差生。
第三,個性化差異原則。個性化是小班製分班和組織教學的重要依據,小班製的最大優點之一是有利於發展個性。把有相同興趣和愛好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的特長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第四,注重實踐原則。小班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受到更多的直接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在分班和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教學實效,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惟一出發點,不能搞形式主義,更不能簡單化。
三、小班化教學的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麵推廣和教學條件的改善,小班化教育在我國許多大中城市的試點工作取得許多成功的經驗。上海市已有280所中小學推廣了小班化教學,天津市也有50多所中小學進行了小班化教學實驗,其經驗可供我們參考。
1.主要教學方法
小班化教育課堂教學方法眾多。但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分組教學法——以同質或異質或學生自由組合編組為形式,把班級劃分成若幹個教學小組進行教學;個別指導法——師生一對一進行因材施教或差異輔導;體驗教學法——解放學生大腦、肢體和感官,全身心體驗教學媒體;嚐試教學法——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內在欲望,不斷實現自我學習的成就感:鼓勵教學法——運用物質與精神手段鼓勵學生努力實現教學目標:交融教學法——倡導師生關係、教學互動、認知全麵發展以及教學情景的事例貫通;活用資源教學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時空的合理組合,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留有餘地教學法——教學要留下學生獨立的探究空間,啟發學生勤於思考和實踐。
2.課堂教學環節和設計
小班化教育課堂教學的策略主要有:互動教學策略+充分體現教與學雙邊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教學;角色教學策略——教學中必須具有角色及其角色轉換、體驗的意識,實現教學嚐試並不斷獲得成功;分層教學策略——在尊重學生主體選擇的基礎上實現全員全程分類教學;興趣教學策略——以激發教學雙方興趣的點、麵、厚度(持續性)為先導,構建師生積極進取的課堂活動的心理機製;體驗教學策略——通過教學體驗理性感知教學,特別是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問題教學策略——以問題為起點、深入探究問題、提升出新的問題三部曲為邏輯循環,組織教學,實現教學功能;反饋教學策略——抓反饋信息的快速、準確與全方位,適時調整教學過程;彈性教學策略——運用教學的張力與藝術性,促進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發展。
小班化教育課堂教學遵循特有的原則,即機會均等原則——讓每個學生得到“陽光普照”,有條件、有機會充分發展;主體參與原則——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在潛力,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學綜合原則——提倡教師跨學科教學,優化教學過程,盡力拓寬加厚學生的認知基礎,並形成遷移、創造和實踐能力;個體充分發展原則——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在充分尊重個性的基礎上實現因材施教,並以不斷提高個體接受充分教學的程度、惟一目標。
小班化教育課堂教學的環節設計與組織,也有與傳統大班教學不同的特點,表現在:備課——在備教材的基礎上,重點備學生(了解並指導每個學生的學習),備教學實施空間組合變換(如桌椅排列、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位置的變化及互動軌跡等)。還要研究增加哪些教具、學具或活頁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五官、肢體;通過實踐感知教學,減少認知坡度。上課——以分組教學和個別輔導為主,二者所占的時間與空間為整堂課的2/3以上。教師必須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師生的角色經常互換,采取鼓勵、扶持、點撥、嚐試等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練習作業——體現分層多元特點,並要有彈性可供學生自主選擇;要求以課堂完成為主;作業實行麵批。考試測驗——實行“無節”調控,學生對其成績不滿意,可申請複測,直到滿意為止。
3.分層次教學
(1)分層備課,把握學生層次
在備課之前,教師需對班中學生逐一了解,包括學生在學習興趣、平時愛好、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在學習上所花的時間、在家學習的環境等方麵,采用家訪、調查統計等不同方法,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初步將學生分層:A類,學習興趣濃厚,愛好廣泛,求知欲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成績穩定;B類,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學習興趣有偏差,成績忽上忽下,但有一定的向上潛力:C類,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對差些,學習上感到很吃力,成績不理想。然後,教師必須鑽研教材,將統一的教學目標按不同層麵學生的不同情況重新設計,或提高難度,或降低要求。再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實施分解。設計坡度,設計不同的問題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