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辦學條件也越來越好,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已成為現實。如校舍的改善和增加,教學設備的優良,教師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這些都為實現小班化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早在20世紀初,西方曾出現道爾頓的設計教學法等教學組織形式改革,這些教學組織形式都是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為教育發展提供豐富物質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教育教學條件的改善已成為小班化教學的強大動力。
2.小班化教學以提高學生個體接受教育程度為目的,符合教育發展的要求教育是一定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為一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服務的。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已使教育的發展從原來的注重數量、規模、速度,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原來的班級授課由於人數多,教師教學負擔重,學生受教育程度受到一定的限製。特別是實驗教學,學生受到教師的直接指導相對較少,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次數、時間也受到很大的製約。小班化教學的最大優點是提高了學生直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師生的交流,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3.小班化教育是全麵提高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題。
全麵發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班級授課製實踐性不強,學生動手機會少,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小班化教育不再以固定人數和認知水平作為分班依據,而是以能力或興趣、愛好作為分班依據。同時,人數大大低於原來的班級人數又不固定,就可以更好地照顧差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去實施教學。學生可以采用獨特的方式去掌握知識,有利於發揮學生的探索性、創造性,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新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經驗和理論指導從整個曆史發展趨勢來看,班級授課製的局限性越來越暴露,而它的優越性則相應顯得越來越難以體現。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西方和原蘇聯對班級授課製進行了大量改革和實驗,為實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經驗和理論指導。在西方的新教育運動中,瑞典傑出的女教育家愛倫·凱在《兒童的世紀》中主張教育應愛護和尊重兒童,讓兒童自由發展,用自然教育原則改革教育,反對壓製兒童的個性,批判忽視兒童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的現象,並提出教育要“由兒童出發”的口號。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在《童年的秘密》中主張新教育要發現和解放兒童,為兒童準備一種適宜的環境。在這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歐美新教育運動中出現許多新的教學模式。我國近十幾年來的教學改革和實驗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如小班製、合作教學、小組協作教學等。
二、小班製的組織和教學原則
1.小班化教學的資源配置
小班化教學是相對而言的。以往的傳統班級一般在50人左右。小班的學生,從上海市和天津市的經驗來看,試點班平均在24人左右,最多的28人,最少的18人。一般每班學生在20~26人之間。學生人數減少後,教育活動即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時間與空間上會得到重組。班額的減少,可以使每個學生與老師的直接見麵機會增多,師生互動關係得到增強,教育教學的內容、方式、評價也會發生新的變化。這就必然要求教育資源配置適應小班化教學。
首先是在教師配置上,應從小班化教學實際出發,合理調配教師。上海市的小學一般每班配置2~3名教師。在小學低年級,一般一名教師教語文、數學兩科,周課時13節;一名教師任班主任,進行自然常識、生活與勞動、體育、班隊活動、興趣活動、綜合教學、心理輔導等,一般周課時為10節;還有一名教師教體育、文藝、美術、保健、興趣選修等學科。中學階段,在必修課不變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班級選配不同的輔導教師和興趣愛好指導教師。從課時和作業量上看,老師工作量似乎比原來輕了,但由於小班化教學是以提高個體接受教育程度為目的,因此,教師必須對每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和興趣培養,對每個學生製定並實施個案教育,要適時進行逐個的生活指導和心理教育,工作量的個性化大大增加。實際上,小班化教育教學比大班教學更複雜,更困難,任務也更重。
在教學設備的配置上,應根據小班製特點有所側重。如音樂、體育、書法、電腦,都要適應小班教育,作適當調整和增加。特別是為了適應個性化的發展,要增加教學設備。
在課程設置上,應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在上好必修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選修課和活動課程。根據班級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音樂、美術、書法、自然科學、心理谘詢、社會實踐等活動課程。
2.小班製的組織和教學原則
從小班製的特征來看,小班製的組織和教學應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人數適中原則。目前我國中小學班級人數一般在50人左右。分班時一般考慮到好中差搭配,以便班與班之間的競爭。小班製的本質特征,是在原班級授課製的基礎上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的直接教育機會,同時也要考慮中國教育的實際,人數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就失去了小班製的意義;少了,又不成為小班製,而是個別教學。因此,應堅持人數適中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