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教學組織形式對個性化的影響及其解決策略(4)(2 / 2)

三、分組學習策略

1.變革座位排列方式

課堂中學生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合作參與的方式和程度。傳統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局限於同桌兩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再大範圍的合作就受到限製,不能給全體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特別不利於對學習困難生的因材施教。因此,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改變座位排列方式,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混合編組或自願結合編組。把課桌拚成凸字形,5人一組,學生不再隻是麵對教師,而且可以麵對同伴。在這樣的組織形式中,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合作群體。這一形式,為每位學生創設了“無威脅”課堂氛圍,為學生相互交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培養合作的意識,教給合作的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教會學生與人合作的方法,與人友好相處,共同完成任務。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對於教學內容,首先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凡是能通過合作學習完成的內容,就要設計安排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針對預習、朗讀、研討、質疑、評價等方麵進行的探索,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學習的重點、難點,小組合作學習更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l)小組預習

預習的重點是根據教學目標,找出疑難問題,通過小組內人人發表意見,相互切磋,達成共識,使小組內的這方麵能力較差的一些學生獲得幫助,逐漸對預習產生興趣,能力也隨之提高。

(2)小組朗讀

朗讀是閱讀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訓練。以往課堂上的朗讀訓練,因受時間限製,隻是麵向少數幾個學生,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朗讀的機會,因此小學畢業時,還有許多學生讀不成句,讀不成段。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讀是分析文章的基礎,或是小組齊讀,或是每人輪讀,一節課下來,每個人在小組內可以把全文通讀一至兩遍。它消除了一些學生不敢大聲朗讀的懼怕心理,從敢在小組內朗讀,逐漸到敢於在班上朗讀,使每一個學生的朗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強。

(3)小組質疑研討

小組質疑研討是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通過研討,同學之間相互啟發,學生們可以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形成概括能力;廣收信息,增強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提高交往能力。在小組質疑研討中,學生們通過各抒己見,形成小組意見;又通過組際之間的交流,綜合大家的意見,做出完整的、較理想的結論,使學生們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過個體的力量,自己和小組不可分割,互助的成功體驗也常常產生。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時,要求學生認識並會使用“量角器”,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會手拿大量角器進行演示,並把量角的方法和步驟一一列舉出來。現在,教師卻是把問題留給了學生,對於如何使用量角器去量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探究、質疑和解答。在學習中,學生們求知欲旺盛,每一個學生都親自動手,邊量邊研討,把他們的發現及時記錄下來,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到講台前向全班彙報,在彙報過程中別的小組如有問題或異議,可以爭論,直到解決為止。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全班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融入於自己的小組之中,為小組的成功而喝彩,為自己是小組的一員而自豪。不僅如此,同學問的學習互助還具有心理接近、語言融合、易於交換意見的特點,無論是提出疑問,還是爭論探討,都可以在無任何心理負擔的情況下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有自主學習的體驗,還可獲得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眾主體性的經驗。

(4)小組評價

對自己、對別人能夠公允、客觀地進行評價,是學生自主性的體現。為此,我們在學習完一課或一單元之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評價。評價的對象,包括評價自己,評價同學,評價老師。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教學成功與不足等幾個方麵。通過小組評價,小組內的同學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特別是原來一些得不到表揚的學習困難生,在小組內經常能夠得到同組同學的鼓勵,有的還得到全班的掌聲,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對於教師,學生們也能夠依據自己的學習體驗對教學提出意見、建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通過小組評價,許多學生提高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