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教學組織形式對個性化的影響及其解決策略(4)(1 / 2)

首先,是小組的組合。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師切莫輕視。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性別、個性、能力、學習水平或其他因素的差異,分成若幹個同質小組或異質小組,每組4~5人,根據情況還可讓學生自由組合,或按問題、興趣臨時組合。同質分組,利於教師的輔導,學生的深入研究;異質分組,利於資源的利用;按問題、興趣分組,利於探討。

其次,是小組人員分工。要發揮小組功能,必須每人有任務:一組長,即主持人,一彙報人,有可能的話還可設一記錄者,每人都必須發言,要使人人都動起來。組長可調換,也應該調換,讓每個人嚐試、體驗主持的快樂和責任,從中提高能力。切忌小組中1號總代表相對優秀者,4、5號總代表相對困難者。學生也是聰明人,老師雖不明說,幾次下來他們也會明白,這樣會影響情緒,不利於發展。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個別化輔導等方法的運用,學生情況也會起變化,並非原先優秀的永遠保持優秀,原先困難的永遠困難。學生的興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也可以根據學科不同,有不同的小組或不同的組長。

再次,小組學習必須建立在各人思考的基礎上,否則會流於形式或質量不高。所以,在小組學習中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保證讓學生有與學習內容相適宜的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經過獨立思考,效果不會好,經過思考才會提高發言的質量,還會吸收其他成員的意見。或提出異議,展開爭辯,真正達到思維的碰撞。第二步,才是小組成員的交流。這樣既保證學生有思維的過程,又保證了討論的質量。

小組學習要重視分層。小組學習適宜遊戲教學、嚐試教學、發現教學、分層教學、研究性教學,但要發揮功能,必須進行分層活動。根據學生差異,有的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學會,有的自己就能學會,有的不僅自己學會,還能教會別人學會。教師必須把握,使目標、方法、作業都有分層,適合每一層次,讓學生各有所獲,人人樂學。

小組學習,重過程而不重結果,因為結果在組際交流時還會達到,當然也不排斥結果。但有了過程的積累,結果也不難獲得。的確,沒有過程,雖然通過其他方法也會達到結果,但學生學習的能力、合作能力卻提不高。所以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靜心聽同學發言、積極發表自己觀點的意向和行為。此時教師需關注每個小組的學習,如某組出現問題,教師需作重點指導,或問題的捕捉,或困難生輔導,使各小組納入順利學習的軌道。

最後,是小組學習的評價。為培養學生具有21世紀所需的合作競爭能力,小組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達到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境界。對小組學習的評價應貫徹小組為主、個人為輔和評價過程與評價結果相結合原則,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小組學習的意義,從而更好地開展小組學習。

二、分組教學的原則

在小班化教學過程中進行分組教學,應遵循下列原則:

1.教育均等原則

對每個學生實行等距離的直接教育。教師在分組教學中,對每一個學習組,對每一個學生的直接教育應均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時間和空間。

2.教育充分性原則

要提高分組討論或分組學習活動的頻率,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處於活動的中心地位。特別是在分組討論時,要鼓勵學生充分發言,充分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創新精神,使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3.尊重個性原則

分組學習的作用主要在於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異質異教,對不同的學習組和不同個性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由於分組教學,學生有充分發現自己的場合和機會,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了發揮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發展個性原則,堅持因材施教,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潛能。

4.能力平衡原則

分組教學可以采用多種分組原則,有時采用異質分組,組與組之間的智力、能力盡可能平衡,便於開展競爭。各組的好、中、差生水平力求平衡。有的是同質分組,把學習程度或接受能力處於同一層次的學生分為一組。無論是異質分組還是同質分組,盡可能使組與組之間或組內學生之間能力平衡,以便於教育教學。

5.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本著讓學生多參與、主動學習、樂學、愛學的目的,利用分組學習使學生有更多的接受直接教育和充分參與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加討論,特別是鼓勵有個性特長的學生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教學方法應多樣化,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讓學生多說,多做,把學生當作主角,教師當作配角,使學生能學會學習,培養自主能力。